如何评价风雨哈佛路?剧情吸引人么?

2025-04-08 11:34:5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风雨哈佛路》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励志电影。是一部很好看的励志片,剧情十分吸引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希望你无论买的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笑对人生。

一个面对家庭重重困境的女孩,仍旧以自已单薄努力登上哈佛大学的故事,影片根据真实事件的改编,却并未有何般煽情的去呈现这一过程,电影前半段将镜头聚焦于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丽兹苦难的生活境遇,后半段则以坚韧平淡的镜头写实生活,精简有力的台词成为了电影塑造人物的核心,即便生于绝望却不应失去希望的脉络,真切的还原出这段自强不息的风雨之路。影片于2003年4月7日在美国上映。

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勇往直前的奋斗是永恒主题。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情节上没有故意设置什么情感冲突,也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大气大落。一个好听的声线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带任何情绪起伏,更谈不上煽情,她只是在讲她的故事,似乎是你,我,每个从艰辛磨难的童年中走过来的我们的故事。但是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被奉为经典励志电影。

影片中展现最关键的六个场景:母亲吸毒被抓、丽斯遣送收容所、流落街头、母亲死亡、入学旅游、申请奖学金。这种平凡中的伟大,越是艰苦苦难的绝境,越能让观众体会到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转折,没有惊心动魄,甚至丽斯在母亲死亡时痛彻心扉的悲苦和绝望,都是以坚强的理性去面对,针对现代社会的学生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

回答2:

电影《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歌颂“美国梦”的好莱坞传记片不在少数,但像本片中女主莉丝·默里这样,冲破层层阻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人生逆转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人生奇迹。

《风雨哈佛路》又名《最贫穷的哈佛女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背景让这个故事充满了细节和真实感。

女孩莉丝·默里出生于美国的贫民窟,母亲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失明者,父亲困于收容所,父母均患有艾滋病,在这个毫无温暖的家庭中长大,要适应动荡无序的周遭环境,要承受了太多暴力和不幸,但始终没有让这个坚强的女孩放弃读书的念头,并如愿以偿的进入美国常青藤学校哈佛大学深造。

剧情看点一:知识改变命运

生于不负责的父母,成长于颠破流离的生活,在吸毒、暴力猖獗的街区长大,像莉丝这样的孩子,手里基本上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筹码,绝大多数只能跟他们的父母一样,陷入无限的贫困与不幸之中。

然而,莉丝不愿轻易向不公平的命运低头,这个倔强的女孩认准了一条路——求学。她很小就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只有读书才能让她拿到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虽然,从她的天资、生活环境、父母上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不想做个傻瓜,我要去上学”,这是莉丝说给自己的话。失去母亲这个唯一的亲人,人生已经毫无回头路可言,莉丝只有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一次次尝试着改变命运。

剧情看点二:印象深刻的细节

莉丝的人生逆袭,有很大的原因是遇到了像戴维老师这样的伯乐,是他们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并用最恰当的方式,不断激励着她前进。

为了改变自己A-的作业评分,莉丝找到了戴维老师,那句“我怎样做才能达到A?”,表达了她的“初心”,所谓勇敢的向老师“讨说法”,目的并非简单的改分数,而是渴求更多的知识。

莉丝的试卷答了满分,当老师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她淡淡的说:“我楼上的伊娃女士找到了一些百科全书,但是没有R到S的部分,如果你问那部分我就答不上了。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知识帮了她,这并非只是幸运,而是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得来的。毕竟,对很多在起跑线上就赢了的年轻人来说,成功似乎是按部就班,是唾手可得,但对像莉丝这样的人来说,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剧情看点三: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观

与很多从贫民窟走出来的寒门学子不同,莉丝从不耻于提到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对他来说,掩饰没有任何意义,活在当下才能改变未来,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更加努力,莉丝必须牺牲很多,不能像同龄人一样认识朋友、谈恋爱、吃喝玩乐,因为只有拼命的汲取知识,才能让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莉丝选择了不虚度光阴,内心的强大与好学的精神,最终成了她改变命运的关键。

回答3:

《风雨哈佛路》并不像一部标准定义里的电影,它故事章节杂乱,时间线条切割的也不是很完美。但它的精神内核:励志主题,却在2003年上映之后,感动了很多人。

它用精神内核这唯一的亮色,打破了观众对电影基本剧情和拍摄手法的诸多诉求,让人自动的忽略了它的不足。多数观众选择在可包容的范围内,给了它最大的肯定,IMDB评分7.0,豆瓣评分8.1,这些都是相较电影元素本身有些偏高的分数。

电影根据同名原著小说改编而来,以女孩丽丝半自白式的表演手法,将她成长岁月里的千疮百孔、生活的诸多磨难,对父母亲情的无比眷恋,毫无遮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者有一种难言的窒息感。

所以它从电影角度,并不完美,甚至缺少必要的观赏度和美感。它更像一本书,极其晦涩,章节难读,但每熬过去一段,都会让人有极大的心灵震动,带来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电影剧情层面所有的吸引力,皆在丽丝熬日子时的那种坚韧和面对生活的乐观。

千疮百孔的家庭

丽丝,是一个天才,她可以不去学校,依旧拿下满分,夺得年级第一。但对于丽丝来说,学习成绩的优秀,最大的作用是为了拿给母亲,期望得到母亲的笑容和久违的拥抱。

但丽丝是不幸的,她所有的期望,最终全部变成一场空。

父母吸食毒品,母亲艾滋病、精神病,已经时日无多,他们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带给丽丝的是各种各样的打击与伤害。

电影最后一幕,丽丝在拿到纽约时报奖学金时说:“我愿意放弃我现在的一切,如果可以让我的父母完好无缺的回到从前。”

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希望你可以有所感悟。

这虽然是一个说了无数次的老套道理,但依旧想要重提一句:珍惜,你现在已经拥有的亲情,因为它有可能是很多人永远都无法拥有的东西。

寒风萧瑟的街道

当母亲死去,丽丝俯身趴在母亲的棺木上,静静的一动不动,仿佛躺在母亲的怀抱,温暖一如当初。

当父亲来到学校,为丽丝做完最后一件事情以后,父亲说到:“不要爱我,那浪费能量”,丽丝的眼神,是那么的痛苦和迷茫。

此时此刻,对丽丝来说,街道成了她唯一的归宿。

2019年上半年,一部描写黎巴嫩儿童的电影《何以为家》,也曾用同样的方式,击垮了观众的防线,让我们崩溃和泪奔在无奈、迷茫、绝望的剧情里。

扎伊瘦小的身躯,站在法庭之上,是那么的无助,他质问着父母:你们生我,为何不好好养我?

丽丝如此,扎伊如此,很多如他们一样的孩子,皆是如此。

但丽丝比扎伊幸运,他们命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第三个篇章。

春意盎然的学校

丽丝活在一个标榜民主的国度,那里有善良的人民和完善的制度,于是丽丝可以有机会走进学校,并借此改变命运。

借助优异的学习成绩,丽丝走进了哈佛,拿到了奖学金,拥有了公寓,在她的余生里,她可以一直富足的生活,亲情的缺失,相信也早晚会被另一种形式弥补回来。

丽丝没有被生活击垮,没有被父母击垮,她一直乐观、自信,善良的去包容这所有的一切不公平,最终,她将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