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需要细细品味,到了最后,作者感慨的不过是生命太过短暂,没有办法延续,每句话都透漏出作者深深的感情,具体一点就是这些: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宴会环境比较素淡雅致,天气也是晴空万里,微风也很舒服,足以表达了作者心情比较舒畅还有特别喜爱大自然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通过集会上人们的相处以及来来往往,每个人处事之道不同,可以看出来人生比较忧患都是有原因的,表现了每个人的内在都不停在追逐,不安于现状,虽然作者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人生太短暂了,但每个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浓浓的不舍。因此作者才在短暂的人生里努力创造着大大的价值。
第四自然段,作者表述了从古至今,以至于以后都是世事无常,批判了某些人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之前上学的时候学习兰亭集序,就对作者王羲之印象特别深刻。里面的内容,别说去细细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了,就连简单顺畅度下来对我来说都是困难的,就想着死记硬背赶紧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应付考试。外面下着特别大的雪,压得树枝都抬不起来了,教室里因为烧了火炉,特别暖和,好多同学读着读着睡着了。
前段时间碰巧又看到了这篇诗集,读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仿佛醍醐灌顶。坐在北京宽敞的咖啡馆里,我想起来年轻时的各种梦想。更大的房子、房子、车、Mac、新款iPhone、耐克鞋、自行车,最后只剩下,童年在姥姥家的院子里,看到的漫天星星。年龄越大,就越不得不承认:生命本身毫无目的可言。无限的时空中,漫天的星星里,地球微不足道,何况我们一个小小的个体。用毛姆的话来说,我们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生命”。加缪的哲学体系里,认为人类只有一个终极问题:人要不要选择自杀。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其中显得毫无价值。人们孜孜以求的一切最终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在饿的时候才回去吃东西,只有在困得不行了才能想起睡觉,而对于死了的人来说,一切好像什么也不是。
果然,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像作者一样,对生命的短暂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