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扇子
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从智者诸葛亮手中所握的羽扇,再到孙悟空借来的芭蕉扇,这一切无不体现出中国璀璨的扇子文化.
在没有空调和电扇之前,扇子便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的纳凉工具.夏日的傍晚,悠闲地品着凉茶,仰望着满天的星星,手摇着精美的扇子,享受着它带来的习习凉风,那是多么惬意呀!自古就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闲趣.
苏扇、杭扇以各自的奇异与精致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扇子文化孕育而出的扇中佳品.苏扇中又以精巧雅致的檀香扇称王.它用料讲究,是用进口的檀香木制作而成.它式样变化巧妙,以“拉花”“烫花”“画花”形成独特的风格.能工巧匠在一片片细薄的檀香木上,用一根极细的钢丝锯条穿进一个个预先打好的细孔里,拉镂出许多形状各异的孔眼,然后用若干片扇骨组成精美绝伦的图案.打开扇子,清香扑鼻,画面动人.
杭扇很有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与杭州丝绸、龙井茶一同被誉为“杭州三绝”.其中又以黑纸扇最有名,它的扇面采用临安于潜桑皮纸,诸暨柿漆,福建建煤,经过大小86道工序精制而成.把它放在烈日下晒,冷水中泡,沸水中煮,各经10小时,取出晾干,不折不裂,平整如初,仍是一把好扇.此扇既可拂暑去凉,又可遮阳避雨.
我国的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还与它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扇面绘画使普通的扇子成为了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它洋溢着艺术的气息.古往今来,扇子始终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挥毫弄墨的工具.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便身价百倍.赠友人一把扇子,送出的不仅是一份情意,更送出了一份绝佳的集实用性与艺术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扇子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真是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
如今,扇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装点着人们全新的生活.
我国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可以扇风纳凉之外,还和扇子雅致精巧和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扇子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可谓早矣。西周羽制成“羽扇”已具有美学装饰功能。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汉代以后又出现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的纨扇。纨扇又名团扇,宜于书画,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显得珍贵尔雅,这种扇在我国流行千余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载,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可见,至少在魏晋就流行扇上作画了。
折扇其实源自日本,制造灵感得自蝙蝠翅膀的开合。北宋年间,折扇作贡品传入我国,但尚未广泛使用,至明清就相当兴盛,它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数种,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一扇之价,值以百金。折扇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因而在构图章法笔墨形象上都别具风韵,北宋始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明清以来文化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书面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
扇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它以其价美物廉、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扇子分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民间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自扇子传世以来,相关的传说趣闻多不胜数。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遇一卖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滞销而发愁,王羲之即兴为之题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为畅销,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