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

2025-04-07 19:43:3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初中数学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数学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回答2:

  英盛观察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中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去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情景—问题”教学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经验,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给学生提供活动与情景,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目标、提供所需的资源是学生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良好的态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美国的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作用的情绪,他不可能凭空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枯燥无味,因而更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方程与函数的应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景:为迎接5.17电信日的到来,某电信公司推出三种手机卡供用户选择,收费标准如下:经济卡:月租 30元,通话费0.2元每分钟;亲情卡:月租12元,通话费0.4元每分钟;如意通:没有月租,通话费0.6元每分钟;作为一名手机消费者,你想了解哪些信息呢?这个问题情景,是很多同学都有面对过电话卡选择的情况,一下子就可以提起同学们的兴趣,去探讨什么人用什么卡最实惠等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是按照教材给定的教学范例进行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本来比较简单,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指导,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但是,我们教师如果只是就教材教教材,学生往往会对于未知的范例不甚了解,尽管教师一再启发,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办法,教师还要花费时间对给出的情景内容进行一番讲解。结果时间到了,教学目标没有实现。课后,教师还牢骚满腹,指责学生“笨”,干启不发等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体现了“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然而,各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尤其是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任何一个版本的新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地区,尤其像我们边远山区农村的学生和教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挖掘应用新教材,使得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成为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新课改倡导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内涵和特色,再度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教材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随意的,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与相互的探讨,能使学生具有会看书、会操作、会思考、会讨论、会迁移、会类推、会创造等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北师大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10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张长方形纸片,将它对折1次,有几层?对折2次,有几层?对折3次,有几层?如此对折下去,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如果纸片足够大,对折100次,纸层会有多厚?学生听后个个动手进行操作、实验,很想尽快找到答案,但又苦于能力有限,无法马上回答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带着这些的疑问认真看课本P62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感受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识。通过精心的设计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着、交流着,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

  二、从学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选取素材提出问题

  新教材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但有些问题情景的内空并不是最适合学生,情景引入的方式也并不是最佳的。这就需要教师多收集学生身边的、方便使用的素材,来创设情景。在创设情景环节中,教师可运用复习铺垫、作业讲评、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资料等多种手段,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例如:学习“八年级(下)第四章《相似图形》黄金分割”时,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利用线段的比讲黄金分割的定义,学生会感觉很枯燥。教师如果先给大家展示蒙娜丽莎的画,提出她美吗?美再哪里?在生活中我们大家都一样,那怎样去判断一个人美呢?现代的女性为什么都愿意穿高跟鞋呢?芭蕾舞演员在翩翩起舞时,为什么不时地踮起脚尖?这样学生听了之后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会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来上课就有兴趣了。

  三、根据学生基础,认知水平,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便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数学史,由于数学史料涉及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及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就便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全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作用。例如:学习“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时给学生补充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赵爽的故事和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数学成就《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求知兴趣。并体会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关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环境、不同学生实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先介绍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在学习“八年级(下)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时,可在“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后紧着学习“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后再学习“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及其它的解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总之,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教师要确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努力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教材只不过是一种载体,它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教育理念、科学精神,则是最重要的灵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特色”,就一定能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回答3: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印刷鲜艳精美、内容新颖,洋溢着现代气息,体现着
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焕然一新。新知识的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分析研究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与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