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2025-04-09 13:30: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公元1370年(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勋,其中有六人获封“公爵”,位居众位开国功勋之首,被称为“开国六公爵”,按照地位的高低排名,他们分别是: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我们都知道,徐达是朱元璋钦定的北伐主帅,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然而在爵位上,徐达竟然屈居李善长之后,而另一位我们所熟知的大明开国功臣刘伯温竟然不在此列之中,那么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份六公爵的名单,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常茂很多人不了解,他是常遇春的儿子,而常遇春也是当时朱元璋手下有名的军事将领,只不过他去世的太早,没能等到封侯拜相便去世了,所以朱元璋令常茂荫其父功,承继了“郑国公”的爵位,而除了常茂和李善长之外,其余四人都是大明开国名将,只有李善长属于文官。

所以说,朱元璋将李善长放在六公爵之首也也有以李善长制衡武将之意,否则大明第一功臣徐达没有位居公爵之首实在说不过去,而朱元璋此举也在暗示徐达等武将,以后要小心做事,不可犯错更不能犯罪,而朱元璋的这种暗示或者说是警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纵徐达一生,小心翼翼的服侍着朱元璋从没有犯下任何的过错,所谓的朱元璋烧鹅鸩杀徐达也只是野史传闻,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证明这是真的。

其实自古以来,“文武相互制衡”是最常见的帝王之术,如果帝王不懂得这个道理或者说不会这种制衡之术,那么他的帝位一定不稳,朱元璋虽然出身行伍,且必须依赖这帮悍将来为他打天下,但他更明白治天下的关键是什么,而李善长不仅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为他立下汗马功劳,在治天下方面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坐了天下后,朱元璋需要李善长要多于徐达等一干武将。

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李善长都要排在徐达之前,那么刘伯温又为何没能获封“公爵”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

首先就是,刘伯温并非出身淮西且投靠朱元璋的时间较短,在朱元璋正式分家起兵六年后才投到朱元璋帐下,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刘伯温是前元进士出身,他是因为仕途不顺,万般无奈之下才投靠了朱元璋。所以不管是地域出身也好还是个人意志也罢,刘伯温都算不得是朱元璋的嫡系亲信,顶多就是个编外谋士。而刘伯温多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也是出于“纳投名状”的需要。

其次就是,刘伯温本人有很强的地域歧视,他看不上跟随朱元璋多年的淮西旧将,所以他跟这帮人的关系很不好,而朱元璋想要安抚这帮悍将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刻意打压刘伯温,所以刘伯温的爵位一定会高了。

最后就是朱元璋本人对刘伯温也不会产生太多的情感,毕竟刘伯温的前半生属于前元,而他本人又是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人物,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本就造成了他对地主阶级是不会产生任何好感的,所以从情感上来讲,朱元璋都会有意的疏远刘伯温。

所以综上所述,徐达必然会排在李善长之后,而刘伯温也必然不会位列“六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