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溶液内温未达到沸点:直接加进去。当溶液内温达到或超过沸点,降温至沸点以下再加沸石,否则会引起爆沸。应该待液体冷却至其沸点以下,再加入沸石为妥.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因排出部分气体,冷却后孔隙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失效,不能继续使用,应加入新的沸石。
加入助沸物是用来引入气化中心,保证沸腾平稳,在液体接近沸腾时加入沸石,则液体会突然释放出大量蒸气而将大量液体从蒸馏瓶口喷出造成危险。如果需要加入,则必须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至沸点以下后方可加快入。
扩展资料
蒸馏前加入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决不能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因为这样往往会引起剧烈的暴沸泛液,也容易发生着火等事故。
当过热的液体温度远高于沸点时,小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就比外界的压强高,于是气泡迅速增长而膨胀,以至由于破裂引起工业容器的爆炸。 液体之所以发生过热的原因是液体里缺乏形成气泡的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沸石
分两种情况:
1、溶液内温未达到沸点:直接加进去。
2、溶液内温达到或超过沸点,降温至沸点以下再加沸石,否则会引起爆沸。
忘记加沸石的后果:
沸石主要是由于多孔的结构能够帮助液体中溶解的气体或者汽化的液体聚集逸出,通常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低,所以热的液体中有大量气体分子。
此时加入沸石会使这些气体分子骤然聚集并逸出,说是逸出,实际上现象是暴沸,就好像液体忽然沸腾了一样,可能会使液体飞溅出来,不安全,而且在有机合成里经常是要求产率的,一溅出来就会造成损失的。
扩展资料:
沸石的防暴沸原理
先说成因:对过热液体继续加热,会骤然而剧烈地发生沸腾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暴沸”,或叫作“崩沸”。过热是亚稳状态。由于过热液体内部的涨落现象,某些地方具有足够高的能量的分子,可以彼此推开而形成极小的气泡。
当过热的液体温度远高于沸点时,小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就比外界的压强高,于是气泡迅速增长而膨胀,以至由于破裂引起工业容器的爆炸。液体之所以发生过热的原因是液体里缺乏形成气泡的核心。
为了清除在蒸馏过程中的过热现象和保证沸腾的平稳状态,常加沸石,或一端封口的毛细管,因为它们都能防止加热时的暴沸现象,把它们称做止暴剂又叫助沸剂。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在液体沸腾时,加入止暴剂,不能用已使用过的止暴剂。简单说就是因为加热时烧杯中的液体会向上冲,从而造成了一个个冒出来的“喷泉”,剧烈时甚至会溅出伤人,而沸石能够有效的阻止液体的向上冲,使加热时液体能够保持平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沸石
首先要看你加热到什么样的温度了,如果临近沸点就不能直接加了。要等温度降下去再加。
在沸点附近直接加爆沸,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用水加热加进去也是不行的,沸石我们所用的是它里面有很多毛细的小孔。加热中会有一个气体溢出的点。加热夹出来会有冷却,这样会导致里面毛细孔吸水进去,起不到沸石的作用。如果没有吸水,在沸点附近加进去还是一样会爆沸,与你沸石的温度是没有关系的
分两种情况:1,溶液内温未达到沸点:直接加进去
2,溶液内温达到或超过沸点,降温至沸点以下再加沸石,否则会引起爆沸
先停止加热,或者先将沸石用热水加热后用夹子放到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