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修改病句)

2025-04-05 23:55:3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修改:

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

2、错误原因:

这是语序混乱,因为两个新旧社会表示,新社会、旧社会都有两个,所以要调换位置。

3、病句修改总结:

(1)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可以考虑语序是否不当。

例:在办公室里昨天许多同学都同新来的英语老师热情地打招呼。

(应为“许多同学昨天在办公室里都热情地同新来的英语老师打招呼”。)

例: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一连串”应移到“事情”前。)  

(2)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要考虑一面或两面是否搭配。

例: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有没有”与“关键”不能搭配。)

(3)句子含有否定词时,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

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肯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例:我无时无刻没有不想念她。

(删去“没有”。)

(4)句子以“介词”开头,要考虑句子是否缺主语。

例: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使他深受教育。

(删去“经过”,让“老师”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5)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谓语“是”等词时,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

例:他的家乡是四川省资阳市人。

(5)句子中有代词时,可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

例: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

用在这方面。(“这方面”指代不明。)

(6)句子谓语是“避免”、“预防”、“防止”、“忌”、“仿造”等词时,可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例:出发之前,学校领导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安全事故。

(删去“不”。)  

(7)句子是复句,看关联词。

a.考虑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

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后。) 

(2)考虑分句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

例:新闻媒体的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应该是先“增强”后“杜绝”,后面两个分句的顺序颠倒了。)

(8)句子中有谦辞或敬辞时,要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例:我们将光临你们单位参观。

(“光临”指宾客来到)

(9)句子有数词,要考虑是否前后矛盾或有没有歧义。

例:这个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二百万元以上。

(“至少”与“以上”矛盾。)

(10)句中有多义词时,要考虑是否产生歧义了。

例:张明一见老朋友赵六,立即给他拉在大路边,聊了起来。

(“给”是个多义词,可以理解为“把”,也可以理解为“被”。)

(11)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可以考虑是否有搭配不当之处。

例: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

(“工作”不能和“采用”搭配。)

(12)因果关系的复句,考虑是否是强加因果。

例: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公司,负责销售,所以很卖力。

又如:今天校长的报告很精彩,由于我重视了听讲,因而忽视了记笔记。

(13)语法无误,考虑是否有逻辑错误。

例:他一面拼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爬、跌不能同时进行。)

(14)有“多虑、悬殊、极好、久仰、惨遭”等词语,可以考虑是否犯包容性错误。

例:我早就久仰他的大名了(“久仰”包含了“早”的意思)。

回答2:

产生歧义
两个新旧社会,问题出在这里,意思表达不明确,量词修饰的不知是社会还是新旧,原句可以误解成两种意思:一、有两个不同的“新旧社会”的对比很鲜明。二、一个新社会,一个旧社会,两者之间有鲜明对比

改为: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回答3:

  • 改为: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 错误类型:表意不明、产生歧义

  • 病句原因解释:,问题出在“两个新旧社会”,意思表达不明确,量词修饰的对象不清楚是“社会”还是“新旧”,导致原句可以理解成两种意思:

  1. 有两个不同的“新旧社会”的对比很鲜明。

  2. 一个新社会,一个旧社会,两者之间有鲜明对比。

  • 常见病句类型: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

  • 表意不明类型解析:

(一)、表意不明具体表现。

1、歧义现象,即一句话具有多种解释从而让人不好把握的现象。例如:

⑴我要热汤。

“热汤”,既可理解为一种东西(结构为偏正关系),又可理解为一种行为(结构为动宾关系)。

⑵张长福今年22岁,是应届毕业生。

究竟是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毕业?表意不明确。

⑶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

“和”作连词时,是“他”一人所为,“和”作介词时,是“他”和副总经理两人所为。

2、指代不明现象。例如:

⑴刘明和张君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他点上一支香烟。

到底是谁给谁点烟,因两个“他”指代不明而无法确定。

⑵有人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⑶她母亲曾因为桂花拒绝与她为桂花选中的男人结婚而要对她进行报复。

根据文意,这句话中的第一、第三个“她”是指桂花,而第二个“她”则指桂花的母亲,“她”的概念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

⑷刘老师经常为李程补课,李程总是努力学习,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家长放心。

“他”是指刘老师,还是李程?指代不明

⑸从延安路到胜利桥只有六七公里,从胜利桥到红旗渠只有七八里,这段距离并不远。

“这段”指代不明,是指两段中的某一段,还是指从延安路到红旗渠这一长段?

(二)、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用词的原因。某些兼类词运用不当会产生歧义。例如:

⑴我要热饭。

形成歧义在于“热”是视为动词还是形容词。

⑵两个学校的老师。

“两个”既可限制人,也可限制物,造成了歧义。

⑶鸡不吃了。

主语可以是施动,也可以是受动,形成了歧义。

2、结构的原因。例如:

⑴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结构层次切分或停顿不同,产生了歧义。

⑵学习文件。

可以是动宾,也可以是偏正,形成了不同的语意。

3、语音的原因。轻重音不同,也会造成歧义。例如:

⑴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其中“就”轻读,表明效率高;如果重读,则表明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