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条码/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应用催生了之前并不被看好的二维码应用,大家竞相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马化腾说: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入口。
二维码的应用,似乎一夜之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铁广告、报纸、火车票、飞机票、快餐店、电影院、团购网站以及各类商品外包装上。作为物联网浪潮产业中的一个环节,二维码的应用从未这么受到关注,有专家甚至预测,将在两三年内形成上千亿的市场空间。
物联网的应用离不开自动识别,条码、二维码以及RFID被人们应用的更普遍一些,二维码相对一维码,具有数据存储量大,保密性好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形成了更好地互动性和用户体验。而与RFID相比较,二维码不仅成本优势凸显,他的用户体验和互动性也具有更好地应用前景。
在移动互联业务模式下,人们的经营活动范围更加宽泛,也因此更需要适时的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分享。随着3G/4G移动网络环境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二维码应用不再受到时空和硬件设备的局限。产品基本属性、图片、声音、文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捆绑,适用于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流仓储、产品促销以及商务会议、身份、物料单据识别等等。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物料流通的适时跟踪和追溯;帮助进行设备远程维修和保养;产品打假防窜及终端消费者激励;企业供应链流程再造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响应度,将产品和服务延伸到终端客户。厂家也能够适时掌握市场动态,开发出更实用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按单生产,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
随着国内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相信更多的二维码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被开发出来,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日常经营生活中来,届时,二维码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真正成为现实
二维码的应用的有主读和被读的概念。国外,二维码的平台式服务指的是有一个平台来供你生成二维码,并在那后面附上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本质上,二维码的内容是指向一个地址。所以二维码平台式服务属于被读的领域。
但这样的分类方式对用户和市场来说太模糊了,市场二维码的商业模式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信息传播。不论是电子凭证还是博物馆、媒体或商品信息,其实都是信息传播的概念,用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它对应的地址,获得完整的数据。供应商通过发送电子凭证和铺设扫码硬件设备到本地商户,来建立一个完成的商业模式。
2.互动入口。比方你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关注微信好友,或优惠券领取、投票报名、参加调研等在手机上的可操作形式,向企业回传客户信息。企业就能将广告投放效应最大化,获得宝贵的用户互动数据。这样的互动购买模式已经在电影、电视、杂志、宣传册、广告等领域开始使用。
微信在较早的版本中已经开始提供扫二维码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扫拍他人二维码而直接建立微信关系,微信在4.0版本后还提供了可以直接通过扫拍二维码而实现手机和电脑微信同步的功能,非常巧妙的结合了二维码和验证的特性。新浪微博也在近期推出了制作二维码,扫二维码后可以关注微博等功能。
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面向企业和个人开放,打开了自媒体时代。同时,二维码的运用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扫一扫加关注几乎是所有公众号推广的方式。越来越多媒体节目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如中国梦之声),更加方便了收视观众与媒体间的沟通,通过在节目中放出账号二维码,在短期内迅速积累到庞大用户群。
3.形成购买。这就直接把你带往某个商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产生交易(如仙草记)。
原来需要进实体店或在网上购买的流程,已经可以通过扫拍二维码而实现,在手机上完成购物支付流程。这样的方式可以弥补在原来无法涉足的空间进行消费的需求。支付宝跟分众传媒的合作就是,用户只要扫拍分众上的支付宝广告,就可以在手机上实现购物和支付。
以上几种,除了一些短小信息的二维码名片,都是用二维码指向一个链接地址,本质都是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