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头棒喝的典故。
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 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境,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续传灯录》“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尽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后以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为棒喝或当头棒喝。《镜花缘》第八十四回有“这个笑话虽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当头棒喝在教育的方式手段上可能会表现得过于强烈,但其目的是促人猛醒,其内在的基础应该是至高的修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常抱怨,的学生难教,别说打,就是一句重话也说不得。其实,所谓师者父母心,只要你对学生能真正怀着一颗爱心,对学生能有真正深入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症结,适当的重话是能够起到警醒作用的。应用例:那一番话语,犹如当头棒喝,使他幡然悔悟过来。
“棒”指谁呢?就是德山宣鉴禅师,“喝”指的是临济义玄禅师,这两个人的棒喝十分有名。有一句话说:“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德山宣鉴用棒打起人来,像雨点那么多,落得那么快;临济在喝骂学生时,就像奔雷一样,既快且大声。德山禅师用棒喝教学法,打得非常厉害,只要是进门的学生通通会被打。
有一次,一个学生要进入他的门下,别人就警告:“小心啊!一进门,禅师就打人,你要好好防著。”学生说:“放心,我会很快躲开。”
结果,这个学生一进去,跪下来顶礼老师,刚刚行完见面礼,正要站起来的时候,老师已经打过来了。学生说:“老师!我的见面礼还没完,你就打;我要讲的话还没讲,你就打,这怎么行呢?”
老师说:“等你讲出来再打,就来不及了。”德山禅师教学生的原则是“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得出来,也是打三十棒,说不上来一样是三十棒,不管什么时候都打。
临济的喝骂也是很厉害,速度快如奔雷。虽然这两个人门风都十分严峻,甚至严苛,可是非常奇怪,他们的学生却很多,可以说门庭若市,四方学子都仰慕他们的道风,甘愿来挨打、受骂。
为什么这两个禅师要采取棒喝的教学法呢?主要是让学人来不及想,不假思索,因为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言语道断,只要稍微一绕文字语言就偏差了,一思考就不对了。在我们还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表达,当下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本来面目。
棒喝在中国禅宗的教学里非常有名,可以说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不过,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根器不一样,教育现代的学子,可能无法用上棒喝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