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种植密度对获得高产非常重要,在生产上怎样确定适宜的密度?

2025-04-14 00:31: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种植密度对生姜的生长、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表5-7,表5-8)。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姜的株高、单位面积内分枝数等生长指标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密度以后,上述指标趋于稳定。若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光合速率和产量有下降趋势。

表5-7 种植密度对姜生长、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每667米2

表5-8 种植密度对生姜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否合理受品种、土壤、肥水条件、播种期、播种量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地制宜,根据品种和具体条件来确定。通常大姜品种(如莱芜大姜)长势强,单株产量高,应适当减小密度,以提高商品品质;小姜种(如莱芜片姜)长势较弱,单株产量低,则应适当加大密度,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高产之目的。同一品种通常在土质肥沃、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往往茎叶繁茂,植株高大,因而株行距应适当加大;相反,在山岭薄地及肥水不足的条件下往往植株矮小,因而营养面积也应适当减小。试验证明,在中等肥力水平土壤上种植莱芜大姜,每667米2播种5500~6000株,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为宜;莱芜片姜则以每667米2播种7000~7500株,行距50~55厘米,株距18~20厘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