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查超大型萤石矿集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北部的苏-查地区,地处中蒙边界,在大地 构造位置上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夹持于索伦山板块缝合线和贺根山深大断裂之间。该区域长期以 来地质找矿和地质研究工作较为薄弱,1949年以前的工作是不系统的,零散的,只有少数地质学家 在本区开展过局部的地质工作和研究,如美国 “自然历史博物馆” 组成的中亚细亚考察团在研究区 南部的克木乌兰西里等地采集过大量化石(1922~1930年),葛利普通过对其化石的研究发表了 《蒙 古的二叠纪》一书;美国毛利斯等人对哲斯敖包进行过两次地质考察(1923~1925年);中国地质学 家在1930年开展过研究,著有 《蒙古地质志》一书等。新中国成立后,该区先后开展过1:100万、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针对西里庙锰矿开展的普查勘探等,对区域的地层、岩浆岩和构造进行 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该区萤石矿床(点)的发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详查始于80年代,并针对萤石矿为主开展 了1:5万的艾力格庙-西里庙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以查明以萤石矿为主的 地质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等。这些工作主要围绕矿床的找矿勘查进行,共发现和查明了一个超大型苏 -查萤石矿,一个中型的敖包吐萤石矿,一个小型的伊和尔萤石矿,还有贵勒斯泰、西里庙、瑙尔其 格、温多尔努如等诸多的萤石矿化点,提交的萤石矿石量约2000×104吨,初步奠定了该区在我国 单一萤石矿种的龙头地位。但由于当时各种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条件与水平的限制,对萤石成矿规 律的研究则远远滞后,对萤石矿床的成因探讨就在当时也是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该区的萤石主要 是与早二叠世海相酸性火山活动有关的具层控特点的热水沉积矿床(李士勤,1985;陈先沛等,1994);另一种观点认为该区的萤石矿床主要是早白垩世酸性花岗岩侵入的结果(王万昌等,1986)。而对与成矿规律有关的深层次认识,如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过程、成矿流体的形成和演化等方 面没有展开系统的地质科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该区萤石,乃至其他矿产的进一步勘查和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