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好菌种质量关“好种出好苗”,食用菌栽培也不例外,选择菌丝生长整齐、洁白的菌种,有条件的最好到可靠的菌种供应单位去购买,以保证使用最适龄和活力最好的菌种,把栽培风险降到最小的限度。(2)栽培用料要新鲜袋栽黑木耳,主料一般采用木屑、棉籽皮或玉米芯,但要求用料必须要新鲜无霉变,对于添加的辅料,尤其是麦麸或米糠这些含氮量高的物质,最易成为霉菌暴发的中心,所以要绝对保证其新鲜度。另外在原料使用之前一定要在阳光下进行彻底翻晒,试验证明,翻晒过的原料较未翻晒原料栽培时污染率大大降低,而且翻晒时间越长效果越好。(3)小袋栽培,提高原料利用率黑木耳菌的抗杂能力很弱,在栽培中又不能使用一般的杀菌剂,因此讲求要“保一争二”(即保住第一潮耳,争取获得第二潮耳的丰收),对于栽培者而言,尤其对于没有经验的栽培者,采完第一潮耳后是最容易造成菌袋污染和形成流耳的时期,正是根据这一特点,要求栽培者最好使用小袋栽培以提高木耳产率,一般采用长30~33厘米、宽12~14厘米的高压聚丙烯袋较为理想,同时要求袋口捆扎不能像其他一些食用菌栽培一样直接用绳系口、必须用棉塞套环,以改善袋内供氧条件,使黑木耳菌丝迅速生长蔓延,提高抗病抗杂能力。(4)把好灭菌接种关无菌操作不严或缺乏无菌概念,以栽培平菇等的方式粗放的栽培黑木耳是众多栽培者失败的重要原因。
常压灭菌必须保证灭菌锅内温度升到100℃后维持10小时以上,同时停火后要闷锅10小时后,待温度降到80℃以下再出锅。菌袋在锅内一定要按井字形摆放或装入特制的灭菌筐内以利于蒸汽在锅内的流通,出锅后立即放到已经消毒处理的无菌室进行冷却的同时对无菌室进行药物熏蒸处理,当温度下降到30℃左右时进行严格的无菌接种操作,操作要熟练而准确。(5)培养过程要细心接种后培养初期,控制温度在25~28℃,使菌丝能在较高温度下迅速定植生长形成优势地位,10天后降到23~26℃,使菌丝能低速茁壮生长,培养期间湿度要小于70%。一定要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因光线刺激而过早形成原基,在菌袋长满菌丝后5~7天再用较强光线刺激,诱导原基形成,为开口出耳做准备。在培养期间要勤检查通风,发现有污染菌袋要尽早隔离或消除,以免杂菌孢子飞散污染其他菌袋,这一点在出耳期间也要特别注意。(6)进棚出耳把好消毒关进棚前用5%的高锰酸钾水彻底清刷一遍菌袋,同时在棉塞上撒一层石灰粉,用刀片开V字形口,每袋开口5~7个。耳棚也要用高锰酸钾水、石灰水等彻底消毒一遍,人行道上撒一层较厚的石灰粉渣,给黑木耳生长创造一个杂菌相对较少的理想外部环境。(7)出耳管理把好用水关黑木耳栽培管理中用水是关键,水分过大,给杂菌以侵染机会,水分过小,不利于黑木耳生长发育,耳棚的水分调节以“干干湿湿”交替循环为原则,严禁在耳片较小时直接往菌袋上喷水,绝对禁止喷水时不通风。
出耳期间温度一般控制在16~23℃,低于13℃时耳基不分化,温度过高耳片色泽发红,颜色较浅,容易造成流耳。(8)黑木耳采收更小心,不给杂菌侵染机会黑木耳耳片完全展开内卷,腹面有白色孢子产生时即可采收,一般要采大留小,采收要用锋利的不锈钢刀片,防止钝刀造成预留耳基的压挤揉搓而受伤,使得抗病能力下降留下杂菌侵染的隐患,并随手在采耳处撒一些石灰粉。采收后3天不能在棚内喷水,3天后进入一潮耳的管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