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宁愿缴纳岁币换和平,而不愿意拿钱强军?

北宋为什么宁愿缴纳岁币换和平,而不愿意拿钱强军?
2025-04-05 21:31:4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北宋似乎是个屈辱的朝代,被人称为“弱宋”,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多次向侵犯自己的游牧民族进献岁币,那么令我们疑惑的是,为什么北宋宁愿缴纳岁币来换取和平,也不愿意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去实现强军呢?

第一、北宋的治国思想原因使然。众所周知,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而一般武人的地位则非常低下,被一般文人看不起,这是文人武将的地位使然;再者,宋朝的军队数量十分庞大,每年花在军队上面的钱有很多,已经给北宋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此时继续在军队上面进行财政支出的话,不仅会加大财政困难,使得百姓怨声载道,还会使社会秩序不稳,对北宋政府的统治造成困难。

第二、不值一提。为何要说不值一提呢?比如说在《澶渊之盟》上要交的岁币,每年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看起来貌似很多,但是“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在签署《澶渊之盟》时,一开始宋真宗误以为是每年要给辽三百万“岁币”,尽管吓了一跳,却也没说什么,

就要准备答应时,才确认是三十万,这时的宋真宗喜上眉梢,还重赏了负责谈判的大臣曹利用。由此可见,每年缴纳的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如果把需要缴纳的岁币用于强军的话,也会收效甚微,所以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回答2:

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几乎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双方各自拥有对方无法比拟的优势,游牧部族拥有充足的良马、狂野彪悍的战士,和来如闪电去似奔雷的骑兵优势,而中原王朝则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战争资源储备,千百年来双方互争雄长,难分高下。游牧部族也曾南下牧马,定鼎中原,中原王朝也曾长驱北伐,勒石燕然。

不过,历代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部族时,都有一个无法弥补的天然劣势。由于中原内地缺乏大面积草原,无法大量繁殖养育马匹,因此长期以来,军队只能以步兵作战为主。步兵方阵面对骑兵冲击,很容易陷入“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了”的窘境。

加之游牧部族骑兵习惯用掠夺方式补充给养,实在不行还能杀马充饥,绝少受到后勤保障方面制约,使得其机动性极强、作战范围很广,对任何朝代的皇帝而言,他们都是一个让人头痛不已的对手。千百年来能真正打垮游牧部族、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无非是汉武帝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寥寥数人。

如果用战争方式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另一种方式就会登场:以“岁币”换和平。所谓“岁币”,就是中原王朝每年向敌国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银财货,以换取对方不再发兵侵扰。“岁币”起源于东汉初年,《后汉书》记载,东汉为了安抚辽东兴起的鲜卑人,“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使得双方之间大约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

两宋时期,周边国防形势非常紧张,先后面临北方辽国、西北的西夏、东北金国的极大威胁。由于开山老祖赵匡胤奉行重文抑武之策,使用各种手段严格限制武将的权限与地位,历代赵宋皇帝奉为圭阜,渐渐使得宋朝成了一个武备虚弱的跛足巨人。即使在宋朝初中期武力最为鼎盛的时期,面对辽国、西夏的骑兵,屡屡被人家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完全丧失了战场主动权。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骑兵再度南下,兵锋直指黄河岸边的澶州。心慌胆怯的宋真宗无心恋战,匆忙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约定每年交付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作为岁币,换来对方的息兵止戈。此后宋辽之间也得以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此后,宋朝皇帝一发不可收拾,把“岁币”当成护国之宝,先后与西夏、金国缔结合约,大把大把白花花银子撒出去,以此换取和平。甚至直到南宋覆灭之际,还试图用“岁币”让元朝忽必烈退兵。长期以来,对于宋朝这种做法,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有反对者认为这愚蠢之极,支持者认为这高明之至。

支持者认为,宋朝每年付出很多“岁币”,表面上看来吃了大亏,但从深层次分析,这样做还是很合算的明智之举。宋朝每年付出的“岁币”总是有限的,如果放弃支付“岁币”,转而动用战争手段解决边境问题,那么“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消耗的军费要远远多过“岁币”。

如果不幸再遭遇两场“雍熙北伐”、“元丰西征”那样的大败仗,损失更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另一方面,宋朝在与各国开展的边境贸易中,可以凭借压倒性的贸易顺差,很轻松就能把“岁币”赚回来。因此这一招未尝不是一个高明之举。

反对者认为,宋朝身为堂堂“天朝上邦”,不仅不能让“四夷宾服”,反而要低三下四向敌国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再“合算”也不能干。当时宋朝使节每年去北方向辽国或者金国交纳岁币,都会路过盱眙名胜都梁山,很多使节都会登都梁山题诗留念。有诗人写诗讽刺这种情况:“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就代表了这种反对心态。

那么,宋朝交纳岁币,到底该如何评价?《齐东野语》中有一篇《淳绍岁币计》,给出了答案。文中记载,金国大将金兀术在临死前,留下一句遗言,谈及岁币问题:“江南累岁供需岁币,竭其财赋,安得不重敛于民。非礼扰乱,人心离怨,叛亡必矣”。

金兀术认为,让宋朝连年支付巨额岁币,是搞垮宋朝的不二法门。每年上百万两的白银、数十万匹绢帛,宋朝皇帝必定不会自掏腰包,最后都会转嫁到百姓头上,使得宋朝百姓在正项赋税之外又多了一项沉重负担。长此以往,让宋朝民力耗竭,怨声载道,众叛亲离,民心一失,宋朝江山岂能稳固?学者研究也证实,所谓从边境贸易中赚回“岁币”之说,纯属想当然,并无有力证据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朝支付岁币还是弊大于利的愚蠢之举,不仅失去了金银,也失去了民心,两宋最终都被游牧部族所灭,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回答3:

(2010·宜昌)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辽。

回答4:

这你要看一看北宋赵匡胤是怎么抢的皇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怕别人抢他的位子,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之后主要有文人带兵,如果强兵,皇帝的位子别别人抢去了怎么办,还不如用钱来换和平,反正北宋时也有钱,徽宗就有时间写字画画。

回答5:

北宋的军队人数应该是近几个朝代最多的,但是因为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武将基本不能得到重用,而文官升迁很快,北宋非常富有所以辽金才会带兵攻打掠夺,北宋朝廷觉得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