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板栗生产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板栗产业有序、高效发展的瓶颈,如果得不到科学、及时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
(1)品种老化、混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家林业局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选育出许多板栗新品种,并迅速投入生产,但由于对新品种认识不足,群众自发盲目发展,加之良种苗木供不应求,致使出现了严重的杂、乱、假现象。进入90年代以来,部分主产区已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生产,品种问题有所好转。但就现阶段而言,许多产区已不同程度出现品种老化、混杂的问题。目前,一些老品种已不能适合现阶段市场的要求,但在生产上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种植面积,并且在同一个栽培区域内,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在一些产区甚至找不出主栽品种,因而导致产量低、质量差,以至于一些地方优良产品的声誉也受到严重损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稳步提高。
(2)栽培管理粗放
现阶段板栗产区栽培管理水平差距甚大,既有现代园艺化生产,也有半栽培生产,即除了采收外无任何管理。在大部分产区,栽培中管理粗放仍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林相不整、缺株严重、整形修剪不到位甚至不行修剪、土肥水管理松懈、病虫害防治不够重视,甚至不行防治,造成产量和品质重大损失。如在广大北方产区,春夏交替的季节正是最为干旱的时节,板栗红蜘蛛很容易滋生蔓延,如果防治不及时或不行防治,都有可能造成当年绝产,并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产量。因此,要想在这种粗放的管理水平下取得丰产、优质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园艺化栽培水平,一定可使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近年来各方面的技术推广和生产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贮藏、加工技术落后
坚果采收后贮藏保鲜问题非常重要,尤其在今天高度商品化的时代,但板栗在这方面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多数产区栗农仍沿用传统的贮藏方式,如沙藏、窖藏、带苞贮藏等,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投入少,在短时期内能解决板栗的贮藏问题,但存放时间一长,果实极易发生霉变,果肉腐烂变质,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冷库、气调库等现代贮藏设备的应用,基本解决了板栗长期贮藏的问题,已能做到周年供应,但问题是一次性投资巨大,一般农户很难接受。为解决这一矛盾,研究并推广投资小、保鲜效果好的贮藏方法和贮藏设备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板栗产量虽大,但加工技术与法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产量低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国内消费的主要板栗产品仍是延续了上千年的糖炒栗子,其他产品的开发数量有限,而适合国内消费习惯的产品更是寥寥无几。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开发科技含量高、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仍是国内加工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