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起,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修筑长城的历史。然而长城各朝代的形制不同,功能不同,称谓也不同。长城有土墙、砖墙、石墙等墙体,根据各朝代的需要,其防御的范围和功能也不同。公元前404年到410年之间,“长城”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在秦始皇时期称为“长城”,明朝则称为“边墙”。
“长城的概念是不确定的,按照时代不同,它的形式和地点所包含的东西都不一样。”
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芳说。
“我们说长城是农业的分界线,但是汉朝长城的分界线却不是这样确定的。现在,关于南北朝的长城的说法五花八门,有说在河北的,有说在内蒙的,也有说在山西的。在一次6个省参加的长城相关会议上,我们说的长城互相都连接不上。”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也说,“长城目前的状态,概念不明,价值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长城,到底有多少个朝代的长城都不清楚,给长城下个定义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