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请帮我说一下从历史的角度如何看待项羽

2025-04-08 20:50: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首豪放自如的经典之作,其中将对项羽的尊敬展露无遗。但我并不想片面的凭此大颂项羽,认为他才应登上皇帝宝座,一统天下。项羽自小不肯学书,认为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所以,他只懂得以“籍”自称以表谦卑,却不知道“东向坐”是反常礼的行为——显现了他的傲慢。作为礼仪重要内容的宴会的座次,主要是为了区分尊卑上下。古代皇帝总是坐北朝南,“南面称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通常都把朝南的座位不作尊位。主人要让客人中地位最高,或是辈分最长、年纪最大的人坐在首位,以下论资排辈,安排座次,主人则坐在末位侍陪。而项羽却背道而驰:“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一个这样的英雄真的可以当好皇帝吗? 项羽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是学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不兵法,他会自己披甲持戟,出来挑战,只要一嗔目叱之,那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就“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他一听“沛公欲王关中”就坐立不安,坚决出去以维护他的皇位,他这样的喜怒形于色,既表现了他直率诚实的英雄性格,又暴露了他自傲、有勇无谋、易于暴怒、沉不住气的政治才略缺陷。刚开始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是准备坚决出击,一听刘邦的花言巧语,出于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动摇了,软化了,甚至愧疚了,面对范增数次举玦,他都默然不应;樊哙闯帐斥责,他赞赏不怪;项庄舞剑,项伯翼蔽,他坐以观望;刘邦脱逃,张良代谢,他安然受壁,面无表情……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他是个大度、豪情、江湖豪气犹存的英雄,一个沽名钓誉、优柔寡断、在政治角斗场上必败的君主,所以他会兵败自刎,一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而痛苦终结了曾经辉煌的一生,却不知,没有挫折的人生不一定是壮美的人生,而沉湎于挫折后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人生。他英雄的传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但当四面楚歌时,他的那些英雄节气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帮助,只能加速他的失败。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可歌可泣、令人敬佩的英雄,不然就不会有“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壮言了,但是他并不适合在这个心机重重的政治场 上打滚,即使历史可以重演,他依然注定是个失败的君主。 而相比之下,刘邦的细腻、多谋,懂得做足表面文章扭转局势,则使他成为了一个具有高超政治军事谋略的政治家。初闻项羽要打来,他能一再向张良求计,虚心听取比自己地位低的下属的意见,足以见其英明;当他得知项伯与张良的交情,断定项伯大可利用,于是百般拉拢,“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亲自赴鸿门谢罪时,先是提及交情,意为不敢忘,再表白自己无半点野心,并将全部责任归之小人——左司马曹无伤;加以一声一个“将军”,表面上做得十分恭顺,正表现了他的心机城府之深,懂得善于掌握项羽心理;最后,在宴会上,虽已化险为夷,但深知不可久留,便借口“如厕”离席,他担心离席未辞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帮他拿主意,并采纳了樊哙的建议,抓紧时机,作了周密布置,最终得以称王。其实当刘邦在霸上时,范增就对项羽说过,“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去勿失!”这已足以显示了刘邦的雄才伟略,但由于项羽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进攻的打算,后来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便动了“不忍”之心,结果兵败垂成。 仅从个人角度,我十分欣赏项羽直率、豪放,甚至“不忍”的英雄气节,讨厌刘邦的虚伪、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