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戈尔巴乔夫又重新提到了公开性问题。他在1984年12月10日召开的全苏意识形态工作学术实践会议上,针对当时的官僚主义作风指出:“公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不可分离的一个方面,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准则。……党和国家的公开原则是同官僚主义弊端进行斗争的有效工具。”⑤在1986年召开的苏共27大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扩大公开性是个原则问题、政治问题,必须使公开性成为绝对有效的制度。此后,在其多次讲话及报告中,又不断重申,“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个领域是不受批评性分析的”,“不可能有有受批评的人,也不可能没有批评他人权利的人”,等等。在1987年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把“公开性”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即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并说“我们需要公开性就象需要空气一样”。由此可见,“公开性”并非戈尔巴乔夫的独创发明,只不过是在他上台之后,赋予了“公开性”一些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把它变成了一个响亮的政治口号,使之成为他推行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公开性时期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
两极格局解体后,华约组织也解散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结束,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但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所以,现在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天下并不太平。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等事件的发生就是不太平的明显例证。但应该知道,两极格局是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解体的,西方势力还在进一步介入苏东地区,并继续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企图促成这些国家的内部演变。从近期看,有利于资本主义。两极格局结束削弱了第三世界的整体力量,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主题。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5)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迅速在增强。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绝非一国能驾驭和称霸的,国际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依赖、分工进一步加深,这就促进了一些国家间建立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在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和平和发展促进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