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1:相比于相互滑动的两个接触面,相互静止的接触面上的分子(或原子)之间有充分的时间彼此靠近(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靠得近就意味着分子间吸引力较大),并且这样相互间分子力较大的分子的数目也会较多,所以,要克服这许多的、分子力较大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而动起来,外力就要更大些——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说法2:把接触的表面想象成有许多的凹凸,两面间的凹凸彼此咬合成为摩擦力的一个来源。相互静止时,彼此充分紧密地咬合;相互滑动时,凹凸已被前侧磨得(或压得)较平——后侧可以相互咬合的凹凸已经变浅变小了,于是滑动摩擦力就会小一些。
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实际上是个经验事实,和矢量运算法则一样是从经验中得到并验证的。在大学物理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是从试验中得到的,目前没有理论推到。
我想书中的理论推导应是指物理学中的原理和数学中的定义推论之类,经过严格证明得到的结论,由于摩擦力这个定义只在宏观层次存在的限定,所以很难深入的探讨。
放大产生摩擦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可以简单的画成上图中的示意图,不难看到,最大静摩擦时,从不动到运动,要完成的工作是要把没有变形的粗糙面切向挤压到形变的成度,而滑动摩擦是在接触面已经产生形变的基础上,只需要克服前边尚未发生形变的粗糙颗粒,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静摩擦力应当是大于滑动摩擦力,但至于为什么略大于滑动摩擦力这个“略”字,不能很好的给出定量解释。
克服了最大静摩擦力物体才能滑动起来,滑动起来后,物体会由于惯性,而有向前的作用。。因此在推动一个物体时,起步时最难,物体有了向前的惯性后就好推了。因此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接触面粗糙,从微观上来讲,接触处的两物体的微小凸起和凹陷互相齿合碰撞挤压而形成阻力。
两物体相对静止时齿合比较充分,相对运动时齿合不充分,所以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大一些。
实际推动一个静止的物体比推动运动的物体容易些就是例证。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人说本质是凹凸啮合物体形变导致,有人说是惯性,有人说是分子间作用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好像没有统一的答案。
对于你目前来说,这种问题想想就算了,没必要太较真,有这时间多研究研究其它方面为好
静摩擦因数是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压力的比值,动摩擦因数是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压力的比值,静摩擦因数通常略大于动摩擦因数。根据f=μN,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