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钱都去哪儿了 ?

2025-04-08 20:40:3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消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拥有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无收入来源又必须消费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显得尤为重要。

消费状况大同小异

笔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对象覆盖了本科四个年级,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大学校园里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在600—1500元不等。其中以吃穿消费为主,约在500—800元之间,上网、旅游等娱乐方面的消费在200—300元之间,书籍等学习资料方面的消费在0—100元之间。总体来讲,分布较为规律,当然也有少数由于家境优越或贫困而不同的现象。

由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物价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大学生的生活费也在不断增加。与初高中阶段不同,大学生的消费不再仅仅局限于吃穿和学习消费这个层面,追求精神享受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会出入KTV、棋牌室、酒吧等娱乐消费场所。

调查中还发现,大一新生的月消费额要远高于高年级学生。“这种现象很正常,大一新生初来乍到,需要添置很多生活用品,此外大一聚餐要比高年级频繁得多,其中包括新社团见面聚餐、老乡聚餐、班级聚餐等等。这些聚餐很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建立自己的交际圈的重要途径。”一位大四学生这样认为。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恋爱对于大学生的消费也有刺激作用,恋爱中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未恋爱的同学。一位大二学生表示:“平时会陪女朋友逛商场、逛路边小店,看到喜欢的自然会买下来,过节的时候也要准备礼物,消费无形中就会被拉高。”

网络消费成消费主流

问及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什么时,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基本都是价格实惠和品牌,只有极个别人会选择随大流。这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趋向理性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消费个性化突出,盲目攀比随大流的现象明显减少。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购物网站上的消费剧增,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主流。像去年的双“十一”、双“十二”以及今年的“三七”节、“三八”节,大学生们为电商贡献了不少的财富,一些大学生甚至收快递收到手软。至于消费的内容,从食品、服装到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在学习资料方面的消费有所下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购买二手教材,价格既便宜,又能实现“废物”再利用,一举两得。而节省下来的钱,很多人花在了服饰和化妆品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合理性。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人宠爱的对象。第一次远离家乡求学,父母的担忧自然少不了,生活费也就给得比较充裕。多数受访者表示,每个月家里给的生活费都有剩余。对于如何处理剩余生活费的问题,大一的王同学的做法是存在银行卡里,要用的时候才取出来,基本不会乱花钱。他说:“我从来没有计划消费的习惯,都是需要花钱的时候就花,所以感觉每一笔钱花的都还算合理。”


每次消费前,先做好预算;在消费中,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特别是大一新生,要做好消费计划和记账工作。在学习之余,也可以做些兼职赚些零花钱,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体验一下自食其力的乐趣。

回答2:

交学费,生活费等等在大学生活都是要花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