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道,日前国家空管委就印发《无人驾驶航空器专项整治方案》(下称“整治方案”),包括整治的主要对象、整治手段和预期达到的效果,与专项整治工作相呼应的是,一项针对无人机飞行的管理规定,雏形已出,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该项规定着眼于规范无人机企业的生产和无人机拥有者的使用,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无人机飞行的实时监控。
报道称“整治方案”是紧急情况下的治标之举,而治本则有赖于建立一套能够规范无人机使用的长效机制:除了已经发布的实名制登记规定,无人机的飞行管理规定也在酝酿中。
无人机飞行管理规定明确,今后将在无人机生产过程中,推行适航审定制度,适航证由适航部门根据民用航空器产品和零件合格审定规定,对民用航空器颁发的证明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的证件,适航审定制度是确保飞机的安全性能的重要保障。目前,只有“有人机”和一些需要在航路上飞行的无人机,进行了适航审定。一般消费机无人机,并没有纳入适航审定。
通俗地说,即在一架无人机从图纸设计到生产结束,整个过程都应该纳入民航局试航司的监控之中,以确保每个步骤可追溯。适航监察员对申请适航证的航空器的适航检查,在航空器是设计、制造、组装或者改装现场进行。
某专门从事飞行器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最开始无人机生产企业意见较大,“突然增加一道工作,都不想被管”,他透露,去年这份管理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阶段,全国只有两家企业表示支持,200多家无人机及时相关企业联合反对。但今年频发的无人机扰航事件让形势变得严峻,该“管理要求”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