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商家推出的保养套餐确实能在基础保养上给到客户一些优惠,但这并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套餐实则是捆绑住客户使其定期到店,把套餐作为客户与外界修理厂的“隔离带”,久而久之培养出客户进店保养的习惯之后再引导客户进行额外消费,增加附加产值,这是保养套餐真正的商业意义。这个过程无异于“温水煮青蛙”,消费者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商家的“陷阱”。
套餐内容有“门道”,办理时要擦亮眼
办理保养套餐时车主们都会被告知多少钱可以保养多少次,车主们往往很少关注套餐内容是什么,那么这些内容中有什么“猫腻”呢?
1.套餐中只包含基础保养的项目。而不同里程需要保养的项目是不一样的,所以当需要保养的项目有所增加时,多出来的费用还是需要车主自费。
2.套餐中只包含材料费,不包含工时费。那些不愿意去4S店保养的车主大多是因为工时费太高,但是办过套餐后,工时费不管高低都得认了,所以办理套餐一定要看清内容是否实用。
3.套餐中的项目看似很多,实则没用。有的商家为了让套餐看起来更加实惠会在套餐中加入许多附加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并不是每个阶段保养必须要做的,所以在保养时维修人员到底做没做也就不得而知,不排除有些商家会钻空子。比如说商家在一万公里保养的套餐中加入节气门清洗项目,但这个项目并不是这个里程就需要做的,车主也很难从车况辨别这个项目有没有落实,所以到底做没做很难说。
如何远离“套餐”陷阱?
套餐中陷阱虽说很多,但是也不能否定其中的优惠,那么该怎样“取其精华”为广大车主所用呢?
1.理性消费,不要被套餐“套”住理智。对于那些只有基础保养的套餐车主们只需依照套餐来就行了,做好基础保养,对于工作人员推荐的其他项目听听即可,实在需要做的项目可以对比一下价格,哪里划算在哪里做。
2.办理前确认保养套餐中的项目不再二次收费。办理套餐时一定要看清自己所交的费用包含哪些明细,不给商家留下套餐内再次收费的机会,也能有效避免客户进店后任商家“宰割”。
3.紧跟保养流程,避免商家偷工减料。如今商家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事情已经很少了,但是对于那些做与不做车辆表现并不明显的项目却免不了有些商家会偷工减料,所以保养时车主们要格外关注,一定要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