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评估: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屠杀百姓极其残酷。这个话很有名,国人迎接商汤,放逐了他。虽然起义的具体事件不可考证,但是鉴于这个“口号”的激烈性,推定为有吧。 口号类型:激励型; 2、秦朝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伐无道,诛暴秦。 评估:这个口号确实厉害,当时还有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是啊,有种吗?为什么你享富贵我们内受苦!确实有煽动性。宋代统治者把它改造成“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看来皇帝还是有种的,但毕竟是让步了,并号召大家好好读书去,也算聪明。 口号类型:激励型; 3、新朝赤眉军: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评估:樊崇是农民,不识字的,也学起汉高祖了,呵呵。这种强调秩序的口号虽然不如别的类型响亮,但是开宗明义,具体实在,很容易让百姓了解自己,支持自己。 口号类型:政策型; 4、新朝李通:“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评估:汉朝时期迷信盛行,图谶、纬书流传,预言性的东西很时髦。这是“半仙”李通劝刘秀起义,给他打气的话。 口号类型:迷惑型; 5、东汉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评估:这时候预言性的东西更吃香。张角是一个医生,一个老道,半个秀才。素质不错,组织能力很好,但军事一般。当时的东汉政权虽然摇摇欲坠,但是封建豪强都兵强马壮,如果不各地同时起事,没有成功的希望。 口号类型:迷惑型。 6、隋朝王薄: 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评估:隋朝末年,炀帝剥削残酷,大兴土木,巡幸游乐,徭役、兵役甚为繁重,民不聊生,终于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为征高丽做准备,征发全国兵、民数百万,“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加上水旱灾荒,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首先在这里拉开。这个口号用诗的形式告诉民众——已经没有活路了! 口号类型:激励型; 7、隋朝瓦岗李密: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评估:这是李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因为李密也是社会上层,不可能象农民一样提出深层次的建议,而是从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上攻击。不过文笔是好,留下了一个成语:罄竹难书。 口号类型:声讨型; 8、唐朝黄巢:天补均平 评估:黄巢“均平”的提出,在农民起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口号类型:政策型; 9、北宋王小波、李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评估:随着历史经验的总结,农民起义口号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所提问题逐渐指向封建制度本身,而且越来越明确、具体和系统。 口号类型:激励型; 10、南宋钟相、杨么:等贵践,均贫富。 评估:相杨么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等贵践”的口号,这次起义由钟相策划和发起,但起义正式爆发不久钟相即牺牲,之后五年的斗争都是在杨么的率领下进行了。在杨么失败后,降于岳飞的义军也都成了抗金的中坚。这个口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对政治地位问题提出了目标,即“等贵践”。 口号类型:政策型: 11、元朝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明王出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评估:元末农民起义的口号迷信性很强,但是有一个特点,借助外来“明教”的力量,加上本来就激烈的民族矛盾,所以最后由朱元璋取得成功。严格地说,这是古代农民起义成功的唯一一次。 口号类型:迷信型; 12、明朝张献忠:荡平中土,剪除贪官污吏。 评估:矛头针对性强,但是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 口号类型:激励型; 13、明朝李自成:均田免粮。 评估:李自成起义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均田免粮”的口号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口号类型:政策型; 14、清朝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评估:这个口号继承了先前“等贵践,均贫富”的具体内容,又用基督教的形式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的蓝图,确实是进步了。 口号类型:政策型; 15、清朝义和团:扶清灭洋。 评估:最糊涂,也最失败的口号。 口号类型:政策型; 16、清朝同盟会: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评估:这个起义口号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经济政策,而把民族矛盾放在首位,激励国民。可惜“平均地权”一项国民党最终也没有实现,被共产党打败,也根本是因为这个“平均地权”。 口号类型:政策型;
从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聚众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举起反隋义旗,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后9年,在中原大地活跃着一支矛头直指隋廷的农民武装力量,这就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中举义较早、发展最快、势力最强大的三大义军之一。创始人翟让,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南)韦城人。于大业六年底,在瓦岗寨聚众反隋。一起造反的还有同郡人单雄信,济阴郡离狐(今山东菏泽北)人徐世勋等人。起初,瓦岗军在汴水所经的荥阳郡(治今河南郑州)和梁郡(治今河南商丘)边界,夺取公私行舟的货物,杀富济贫,曾多次击败隋军围剿,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成员中以贫苦农民和渔猎手为主。隋贵族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曾参加杨玄感反隋活动(参见隋平杨玄感之战),失败后在河北、山东一带流亡。大业十二年十月,投奔瓦岗寨,被翟让收留。李密具有战略眼光,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在馆谷休整部队,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这支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主要得益于控制着荥阳地区,占据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东北),既有可供长期战争的粮食储备,又直接威胁东都,动摇着隋之社稷。 大业十二年十月,翟让率军破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攻下荥阳诸县。炀帝调任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征讨瓦岗军。十月二十七日,翟让、李密抓住张须陀因屡败义军,骄狂轻敌的心理,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树林中伏1000余人,歼灭官军。义军乘胜攻占河南军事重镇荥阳,这是瓦岗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大业十三年二月,天下饥馑,隋王朝粮仓粟米山积。位于河南巩县东北的洛口仓,乃是隋廷的一个重要粮仓。翟让选准了这个战略目标,二月初九与李密一起亲率精兵7000人,出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北逾方山(今河南登封东北),自罗口(今河南巩县西南),一举袭取洛口仓。这次袭击作战成功,获得大批军粮不仅救济了广大饥民,壮大了队伍,而且切断隋廷东都洛阳的重要粮食供应基地,使其失去一个有战略价值的要地。为了夺回洛口仓,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命虎贲郎将刘长恭、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悄悄于十一日会师仓城南,企图歼灭义军,夺回粮仓,以稳定河南战局。瓦岗军又布阵石子河东(今河南巩县东南)和横岭(今河南巩县东)(参见石子河之战),抵御裴、刘两军。先期到达的刘长恭不等裴仁基会师,即向瓦岗军进攻,李密率兵从侧翼猛击刘长恭,隋军饥疲大败;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易服潜逃。裴仁基闻讯固垒自守,不敢出战,后归降瓦岗军。这一仗使得东都震恐,瓦岗军声威远扬。在取得这次大捷之后,翟让等推李密为主,号魏公。李密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在洛口筑城而居,建立农民政权。同时,遣将四出掠地,河南诸郡相继多为瓦岗军控制。四月,李密、翟让发布檄文,列举炀帝十大罪状,号召民众推翻暴君。同时遣裴仁基等率2万余人袭破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市隋洛阳故城北七里),烧东都天津桥,被隋军击败,还保巩县。李密亲自率兵攻打偃师(今河南偃师东)、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失利后撤回洛口。当时,隋廷东都守军多达20余万,城防十分坚固。李密率3万义军复据回洛仓,大修营堑,以逼东都;隋光禄大夫段达等出兵7万拒战,双方在回洛仓北交战,段达等败走。 大业十三年五月,为解洛阳之围,隋炀帝命监门将军庞玉等率领关内兵援救东都。是年九月,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按照徐世勋的建议,李密攻取了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不到l0天,便获得胜兵20余万人。十月二十五日,奉命北上驰援的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兵10余万向洛口瓦岗军进攻,渡过洛水,在黑石(今河南巩县西南)扎营。李密渡洛迎战,由于山麓地势狭窄,兵器难以发挥威力,一度失利,退保月城。李密用“围魏救赵”之计,抄袭隋军黑石大营,调隋军回转,突然攻击回救黑石的王世充主力部队,消灭隋军3000多人。十一月初九,两军夹石子河而阵,李密运用正面进攻和侧后袭击相结合的方法,再次重创王世充(参见黑石之战)。黑石大捷之后,李密杀害翟让,种下将士互存戒心、离心离德的祸根。 义宁二年正月,王世充得到7万援军后,又在洛口仓附近,与瓦岗军展开大战。李密抓住战机,率敢死队乘势追击,大败王世充的渡河部队(参见洛南之战)。接着,又进逼东都,攻克偃师城,修筑金墉城,拥兵30万,南逼洛阳上春门,杀留守韦津。此战后,王世充龟缩在洛阳北的含嘉仓城,不敢出战。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派使者向瓦岗军表示归附,江淮一带的许多义军先后争着响应瓦岗军。瓦岗军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势力。这也是瓦岗军最兴盛的时期,李密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以为只要占领东都,天下就易为已有。遂长期屯兵于防守严固的东都坚城之下,与隋王世充军前后交锋百余战,贻误了向其它地区发展、夺取更大胜利的机会,又极大的消耗了义军的力量。 义宁二年三月,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利用禁军将士思归关中的不满情绪。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策动政变,缢杀隋炀帝,拥兵10余万回归长安,六月军至黎阳。在洛阳继帝位的隋皇泰主杨侗十分惊恐,采纳了内史令元文都之策,授予李密太尉等高官厚禄,令其率瓦岗军征讨宇文化及。李密投降隋皇泰主,使瓦岗军丧失了反隋的斗争大方向,涣散了斗志。七月,李密按照杨侗旨意,带领精兵在卫州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大战宇文化及。李密被流矢射伤落马,左右奔散,追兵正要赶到的危急时刻,被部将秦叔宝救回,并组织部队稳住了败局反取小胜。宇文化及部下万余人投降,迫使化及改变了行军路线,率残部2万人北上。李密按皇泰主的许诺准备入朝领赏,部队行至温县(今河南温县东),王世充已在东都发动子宫廷政变,独揽大权。李密发觉自己入主洛阳的美梦被打破,只得仍然回驻金墉城。童山之战,瓦岗军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自己也险些丧生。从战略上讲,瓦岗军是得不偿失。九月,王世充乘瓦岗军元气大伤,尚未休整之机,选精兵2万余人,于初十日主动出战。次日,兵至偃师,屯军通济渠南,作三桥于渠上,伺机与义军一决雌雄。李密主力部队集结在北邙(伉洛阳市北)山,草率决定迎战。结果,被王世充伏击打败,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数十位得力将佐被俘(参见邙山之战)。李密逃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企图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卷土重来,但部属士气不振,李密无计可施,率2(一说3)万义军入关中,向唐高祖李渊投降。瓦岗军的将士有的归附李渊,有的投靠王世充。这支在推翻隋炀帝残暴统治中起过决定性作用的瓦岗农民义军,就这样被窃据着领导权的隋廷大贵族李密出卖,最后分崩离析,彻底瓦解了。
口号:“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政权:瓦岗军 意思:是把终南山的竹子全都砍完制成竹简写成书也写不完隋朝黑暗腐朽的残暴。就是用东海的海水去洗清,也不能洗清隋隋朝隋炀帝朝廷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中国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