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都的巨矿开启之谜

2025-04-07 01:53: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金川一矿区勘探的同时,甘肃省地质张掖物探队和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与祁连山地质队配合,在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系统的物探和化探工作。经过地质、物化探的综合研究,对重点异常进行了钻探验证,发现了隐伏于第四系之下50-100米的金川铜镍矿床三、四矿区。1964年和1965年,在结束了一矿区的补充勘探之后,对三矿区进行了详细勘探,1966年6月提交了三矿区最终勘探报告。1972-1973年,在完成二矿区地质勘探之后,又对四矿区进行了初步勘探,并提交了相应的工业储量。
位于一矿区东侧的二矿区一直是个谜。它长约3公里,宽50-500米,在四个矿区中是最大的一个。超基性岩体除东部一段覆盖于第四系之下外,西段出露甚好,且呈现了较好的岩浆分异作用,按理应该有利于成矿。可是,整个二矿区地表无任何矿化显示,而且在1959-1963年间对一矿区勘探时,曾先后多次对其进行检查评价,打过19个普查钻孔,垂深达200-300米,除东部见到贫矿体(后来证实为2号主矿体)外,大多数钻孔落空,且西部的超基性岩体都有封闭的趋势。
随着一、三矿区的勘探结束,二矿区这个谜就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况且,这个谜解得好与坏,一方面决定着二矿区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决定着祁连山地质队的去留。祁连山地质队长欧阳章、副队长徐一民和大队技术负责人汤中立(1963年,陈学源调往省局后,由汤中立接任大队技术负责人),发动广大地质技术人员献计献策,集思广益。不少国内外地质专家前来考察时,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广泛讨论并借鉴了一矿区的勘探经验,作出了"大胆设想,勇于探索,向深部找矿"的决定。
但是,向深部找矿意味着承担失败的风险,因为在有色金属勘探史上深部找矿的先例不多。二矿区地表无矿,要在400-500米以下找矿,没有太大把握。不过,二矿区也有有利因素.一是,岩体规模较大,且岩浆分异尚好。二是.与一矿区相比,岩石特征和??条件相似。因此,进行大胆探索是必要的。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由汤中立提出的二矿区详查设计方案,于1965年2月28日被队党委扩大会议审查通过。随后,以任端进为组长的二矿区地勘组,再次开展二矿区的检查评价工作。
1965年4月16日.二矿区西部十二行勘探线ZK22号钻孔开钻。原设计孔深530米,打到371米时,穿过了超基性岩体,见到了下盘的白色大理岩,与以往浅部施工的两个钻孔一致.且超基性岩体有继续封闭的迹象。形势极为严峻!怎么办?是停钻还是继续钻进。队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欧阳章召开队务扩大会议,研究这个棘手的问题。以工区和钻机领导为一方,认为再打已无必要,否则就是浪费;以汤中立和地勘组为另一方,坚持应继续打下去。汤中立他们怀疑目前所见岩体,可能为一分支,主岩体还在下面,因为一矿区有过这样的情况:在一矿区十二行勘探线的岩体下盘就有很厚的分支岩体,且矿体都在深部。会议最终支持了汤中立等人的意见,决定再打打看。会后,汤中立直奔兰州向省局作了请示,得到地矿处领导的支持,ZK22孔得以继续钻进!当钻孔打到410米时,奇迹发生了,果然打到了超基性岩体,证实了汤中立他们的推断是正确的。
7月下旬,一个刮着大风的天气,吉夫650型钻机钻到孔深566.71米时,奇迹出现了—喷水的岩心管里,吐出了金光灿灿的海绵晶铁状富矿蕊!全队沸腾了!地质员魏乾金激动地说不出话,他在填写记录表时激动得几乎流泪。随后便是几次修改设计,多次追加进尺并换上了千米大钻,一直打到924.87米,才穿透岩体和矿体。8月15日ZK22孔胜利完钻,终孔深度944.86米,矿体厚度358.16米,从而取得了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揭开了二矿区主矿体的奥秘。这一重大突破,对整个矿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1岁的汤中立,用他特有的智慧、丰富的实践和坚定的信念,在金川镍矿勘探史和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