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 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 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 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 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 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 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 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 题: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 上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论,认为商 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商品经 济的发展势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牺性为代价.因为,商品 生产必然产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私有意识膨胀这种道德 演化的“二律背反”.当前道德消极现象的出现,就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竞争机制的产物.有竞争就必然产生 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会私欲膨胀,产生投 机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现象就随之出现了.所以,经济与 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 道德进步.(二)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协调论者指出,冲突论者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错误.若把谋取必要生活 资料界定为谋利,并且以谋利为恶,那么人类经济发展史 就成了道德的退步史.与此相反,经济发展推动人类道德 进步是基本的历史趋势,道德进步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不是绝对平行,在大体上还是同步进行的.道德归根 结底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作用,是 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望尘莫及的.就像商品经济是社会 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样,道德消极现象是一种伴随现 象,不是可以选择的.它产生于自然经济下旧的封建道德 残余,也从非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中产生.并不只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在机制的必然产 物.所谓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的论点,夸大了道德的相对 独立性,这种冲突实际上并不存在.商品生产能促进道德 进步:自由竞争促进人们增强自主意识,形成独立人格; 等价交换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价值规律推 动人们增强主体作用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 着个性的丰富和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人们打破因 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 面都发挥了极大作用.(三)经济与伦理双向效应论.论者 认为商品生产的内在本性和运行机制对道德进步有双重 影响.它在推动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下,也会诱发出 某些消极的道德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存的特 殊优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经济共性可能产生的对 道德的消极影响,把负作用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并且认 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双向影响并不是势均力 敌的.其演变趋势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应日趋强 盛,负向效应日趋消弱.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 践上也是可行的.此外,有的同志还对外资商品和小商品 经济等多种成份对道德进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二、关于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 大家认为,发展是不是阻碍了道德进步,关键性的问题是衡量的尺 度.但对道德进步的标准却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生产 力标准.认为道德的进步性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 所要求的那种最先进的经济关系相适应.尤其是目前我 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更应当把是否有 利于发展生产力做为检验道德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二)社会和谐标准.认为凡能调节好各种不同利益的关 系、维护社会安定、使社会公平、正义、人际关系和谐的道 德是进步的.否则便是道德的退步败坏.道德建设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还要为个人的完善、不断提高人 的素质、培养人们对集体的献身精神,从而使人与人的关 系达到和谐.(三)主体活动标准.认为主体性是人的一个 本质属性.一种道德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表达人们 的发展意向,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展开 和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应该成为判断道德进步的尺度.(四)、道德质与量的标准.认为道德进步的尺度有质与量 两个方面.其质应是看在阶级社会里居于统治地位的道 德观念是否反映了先进阶级的利益要求,是离共产主义 道德更近一些还是更远一些.其量是看这个占统治地位 的道德观念的实践中贯彻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还有不少 同志提出了促进改革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价值标 准、主客体标准、综合标准等.
是儒家思想 因为汉武帝时期曾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典例所以说儒家是汉武帝时的统治思想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