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身就是因为粒子的不确定性。
我们以前教材上称为“测不准原理”,但是大学教材已经改为“不确定原理”了,就是因为测不准只是一个表象,本质原因是粒子的不确定性。
粒子不能描述其轨道,我们现在所谓的轨道,其实只是粒子的概率分布函数,比如原子中电子的什么s轨道,p轨道,都只是电子的概率分布。
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并不是指宏观的振动,而是指概率分布函数满足波动方程,形象地说是概率在振动。
总之,粒子本身是不确定的,和观测是两码事。
你说的是测不准原理把,这个很简单的。当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与速度时,你要用光来测位置把,测的越准,你所用的波长就要越短,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对微粒的干扰就越大,因而位置测的越准速度便越不准,反之同样。然后就是位置的不确定性乘速度的不确定性不小于普朗克常量。当然,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微粒的运动本身就有不确定性,你可以去看看历史求和,一个粒子的运动可以走任何可能的轨道。轨道的不确定性也许也是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这点貌似现在还不知道呢。
没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