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2025-04-09 03:14: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一)海盐腔
  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在明正德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其剧本多数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优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管弦。后来昆山腔兴起,海盐腔日渐衰落,以至绝响。
(二)余姚腔
  产生于浙江余姚县,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代中叶流传到江苏、安徽等地。演唱时只用鼓板,不用管弦,常用“滚调”唱法,突破了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
  (三)弋阳腔
  形成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简称“弋腔”。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传到徽州、南京、云南、贵州等地。弋阳腔是后世高腔戏的前身,清代称作“高腔”。弋阳腔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赣剧、湘剧、川剧等高腔戏,都与它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四)昆山腔
  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又称“昆曲”或“昆剧”,元末明初年间,由戏曲家顾坚始创而成,是昆山地区的一种土戏。其发展得力于魏良辅与梁辰鱼。
  魏良辅,号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魏良辅将“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梁辰鱼(约1521-约1594),字伯龙,昆山人。他用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戏曲史上第一部昆曲剧本《浣纱记》。使昆山腔不仅用于清唱,还搬上了戏剧舞台,奠定了其地位,影响颇大。
  明代戏曲艺术集大成者为汤显祖及他的《临川四梦》。其中又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并且,《临川四梦》还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
二、清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一)乱弹
  泛指清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在音乐上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即板腔体)的“乱弹”形式。板腔体的使用,成为新兴戏曲与古老戏曲的一个分水岭。有两种音乐结构体式:曲牌体及板腔体。
  (二)梆子腔
  又称西秦腔、乱弹、秦腔。因使用打击乐器梆子击节而得名。起源于我国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梆子腔在清初之际,向各地流传,并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伴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为梆子与板胡,结构是运用整齐句式和板式变化为主;唱腔分花音、苦音两类。
  (三)皮黄腔
  即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声腔。该声腔高亢有力,明朗流畅,常用于表现喜悦、激动的情绪。二黄腔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弋阳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腔调流畅节奏较平稳,风格低回婉转,庄重凝重。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的情绪。
  (四)京剧
  乾隆中期,出现了“花雅之争”的局面,最终昆曲衰落,而乱弹诸腔盛极一时。京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逐渐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