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超群的纳粹德国军队为什么输掉了二战?在新著《战争风暴》中,历史作家 安德鲁·罗伯茨试图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周详的答案。从太平洋到欧洲大陆,从热带丛林到无边大漠,罗伯茨寻访过许多当年的战场,对细节的独到掌控堪比娴熟于色 彩水墨的艺术家。他的笔赋予了士兵和军官更多人性,对战斗场面的刻画同样如小说般扣人心弦。
本书的题名首先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战略思想,他们想通过闪电式的胜利来解决所有政治和经济问题。在另一层意义上,该名称也是在与丘吉尔的 一席话呼应——1940年6月4日,英国首相在下议院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令英国民众“有信心走出战争的风暴”。的确,闪电战绝非风暴的结束,而是开 始;躲过“闪电”的人会幸存下来,进而乘风扬帆向成功进发。纳粹德国之所以没打赢战争,是因为它拖得太久了;战争之所以如此漫长,部分原因则在于同盟国不 放弃抵抗,更重要的是德国人的主要目标不具有实现的可能。
罗伯茨承认,如果战争单纯考虑军事而非政治因素,如果德国方面不出现失误,那么纳粹可能早就赢了。德国人在武器、经验、战术战略上都曾占上 风,但当军事和政治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这种优势就被逐渐抵消。希特勒的战争目标是脱离实际的,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看也难以长久维持。最后,不仅犹太人等其 他种族的百姓希望德国输掉,就算德国自家人也认为胜利无望。1939年战胜波兰和1940年击败法国都没用多长时间,让追随者以为希特勒真是个天才,但后 者更大的妄想是攻占苏联,建成自己的种族大帝国。
全书还列举了纳粹军队的诸多失误。罗伯茨写道,“如果希特勒能推迟三年再发动战争,二战的结果可能大为不同;如果他不让英军在法国沦陷的时 候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如果他发动日本夹击苏联;如果德军把土地还给苏联农民,不压迫他们做苦力,不强夺他们的粮食……如果所有这些“如果”都成真,德 国仍有许多机会改写历史。
受类似观念影响的读者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染上了某种“反现实”倾向。如果我们认为,丘吉尔亲自出面阻止英国求和导致了战争的延长,那么同样 可以含蓄地说,如果没有丘吉尔,和平恐怕早已降临。关键在于,对每个历史事实的剖析,都必须是基于特定时空下对人思想所及的内容作出的理性判断。略感遗憾 的是,罗伯茨似乎只选取了英语文献资料,从而无法对希特勒及其党羽关心的东西加以令人信服的权衡。举例来说,德军不帮助苏联农民的原因在于他们发起的是一 场种族主义战争,从未考虑对斯拉夫民族施以怀柔政策。
再比如,假如波兰在1939年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并入德国并与之共同进攻苏联,结果会怎样?倘若德波联手,能够肯定的是1941年的“东 征”会更深入,日本也会实施牵制,迫使大批苏联红军留在远东。结果,德国就有机会占领莫斯科,自然也无所谓《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 犯条约》),德日不会分道扬镳,珍珠港事件甚至都不会发生。如此一来,二战的结果就是德、波、日三国对苏联的胜利,这完全是斯大林的噩梦。
不管外界怎样看,每个历史学家都爱好进行各种假设,其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不再把某些事情“想当然”。但平心而论,虽然这类假设很抓眼球,本书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仍是某些传统特色——用学术的态度看待史料,从人性的角度描绘角色,让整本书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有的,有很多次机会。
1、敦刻尔克战役:如果德军地面部队继续攻击,全歼英法联军40万部队,最起码能推迟盟军反攻几年时间。运气好可能会迫使英国退出战争。
2、海狮计划:当时英国空军应付德国空军空袭机场已经疲于奔命,可是德国空军因为报复汉堡遇袭,转而空袭英国城市,这就给了英国空军喘息之机。如果德国空军再坚持一周空袭机场战略,英国空军会全军尽墨。如果这样夺取了制空权的德军就有可能成功登陆英国。
3、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亲英政变迫使德军在入侵苏联前,不情愿的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入侵南斯拉夫。这个事件本来不值一提,但是根据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正是因为耽误了这一点时间,导致德军入侵苏联拖后,结果遭遇了莫斯科城下的严寒。如果没有这半个月的拖延,可能德军会攻下莫斯科。
4、斯大林格勒:这个话题都被议论烂了,没什么可说的。一、希特勒不该将精锐部队投入城市巷战;2、第六集团军被围后应该立即考虑突围,而不是固守待援。如果这支部队存在于东线,最起码可以拖后苏联的反攻时间。
5、阿登反击战:德国统帅部盲目的将德国最后的精锐部队投入这场毫无希望、注定失败的反击,白白消耗了自己最后的国防力量。如果这些部队都用于防御东线,第三帝国还能再多存活一些时日,甚至可能会让柏林由西方国家独占,从而改变战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