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俩算是同行啊,其实不论是跟哪位同事沟通,重要的都是“需求整理”,主要是将杂乱的信息,用产品化的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可以将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关键要素的提取,这些要素可以包括日期、反馈渠道、需求类型、关联方、优先级、备注等。梳理了以上这些信息后,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一个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样做会更有效率。 来自职Q用户:杨女士
1、理清需求的业务目的
2、理清目前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及细节,如哪些是系统实现,哪些是人工支持
3、理清需求目标,如系统实现需要优化哪部分或人工支持部分是否需要新开发系统替换人工操作。
基于以上,产品经理能清晰的归纳整理出系统需要实现的需求
举个实例:希望增加自动对账功能
1、业务目的:实现自动化第三方对账,节省时间、解放人力
2、目前操作流程及细节:1)操作流程:每天人工要求开发人员数据库提取数据后与第三方邮件发来的数据进行人工核对;2)细节:a. 目前要求开发提取数据包含哪些内容;b.第三方数据包含哪些内容;c. 对账成功标准;等等
3、需求目标:完全取消人工介入,或者减少人工介入
。如需完全取消人工介入,则依赖第三方是否支持接口对账,如支持,要求第三方提供接口文档及技术对接人。
以上,供参考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开发运营和产品经理之间,可以说是有一种宿命之战的感觉,说的不客气点,产品经理是开发运营的天敌。无论对产品经理还是开发来说,在互联网公司生态里,每一次的追逐、围攻都是对双方生存能力的严格检验!每一次抵抗、反击都是对双方软弱、过剩的筛选!
优秀的产品和技术,都是公司的灵魂。小小的摩擦,本质上是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需要大家上下一心,剑指外敌,以理服人,感化老板,争取少走一些弯路。
所以相比我开头所言再理性一点的话,就是在企业中,产品和开发运营的关系,就像长者和记者,一时瑜亮,彼此缠斗、彼此成就。不能做到彼此理解,但至少能彼此尊重,更加顽强地捍卫自己的角色立场,直到硝烟散去后,共温一壶酒,在互联网寒冬降至之际,坚定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厮杀。
最近头条有句比较火的话,分享给你下: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其他是逻辑和工具。
有效的提需求,这个要回到你们工作的具体场景上看:大部分产品对需求是开放心态的,因为产品本身就要收集、发现业务需求。你需要做的是按照产品的要求(或者你们公司的工作流程)表格或者邮件将需求写明白,并注意跟进需求处理的反馈情况即可。
那么问题就转化成如何将需求表述明白了,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谁要做什么事期望达到什么效果,然后场景化举例。
如需求对你来说确实非常重要,建议一定要想办法当面和产品沟通,沟通过程注意目标还是把需求说明白,给产品留思考时间。
如果你是客户,你可以不懂,有什么需求说出来,是否能实现产品经理会和你讲。如果是开发人员,对于乱七八糟的破需求,呵呵!我送你一把40米长的大刀砍死他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