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讲,潜山型碳酸盐岩可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储层:裂缝和溶洞比较发育,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第二种是泥质碳酸盐岩,泥质含量大于25%,裂缝和溶洞都不发育,为非储层,在油气藏中起隔层作用;第三种为细—隐晶质碳酸盐岩致密层,发育少量裂缝,无储集性能。
我们发现了5种成带分布的储集性碳酸盐岩:风化淋滤孔隙带、断裂裂缝带、水平溶蚀孔隙带、层状溶蚀孔隙带、顺层溶蚀孔隙带,前二者受层位控制,其他则不受层位的影响。
(一)风化淋滤孔隙带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加里东-海西期和燕山-喜马拉雅期两次暴露地表,顶部经过风化淋滤和溶蚀作用,形成潜山表面的高渗透裂缝-溶洞带。放空、扩径和泥浆漏失是溶洞裂缝存在的重要标志,也是钻井判别进入风化壳部位的主要标记。
(二)断裂裂缝带
除风化壳外,断裂裂缝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发育带。在断层附近,由于岩石破碎,形成断裂裂隙分布带。断层的断距越大,裂缝带的宽度越大,裂缝带的宽度从几米到几百米;越靠近断层,裂缝密度越大,溶蚀作用越强,形成的溶蚀缝洞越多。
(三)水平溶蚀孔隙带
水平溶蚀孔隙带是构造相对稳定期碳酸盐岩在古潜水活动带受溶蚀形成的溶洞发育带(图3-52)。任丘奥陶系潜山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水平溶蚀带。第一个水平溶蚀带距潜山顶面120~156m,厚度30多米;第二个水平溶蚀带距潜山顶面234~266m,厚度20多米;它们在钻井过程中有泥浆漏失、扩径等现象(表3-10)。
(四)层状溶蚀孔隙带
由基质孔隙发育、粗粒碳酸盐岩组成,溶孔基本是粒间孔和晶间孔受溶蚀而形成的。例如: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经过溶蚀作用后,形成层状的晶间溶孔或小溶洞发育带。寒武系府君山组白云岩、奥陶系亮甲山组白云岩,孔隙发育带具层状特征。
(五)顺层溶蚀孔隙带
顺层溶蚀带是沿泥质层顶面分布的孔隙发育带。由于泥质层的阻隔作用,水体向下渗滤受阻,沿着泥质隔层顶底面侧向运移溶蚀而形成。
表3-10 任丘奥陶系潜山油藏水平溶蚀带放空、扩径、漏失数据表
奥陶系顺层溶蚀孔隙带主要分布于八陡组,上、下马家沟组和凤山组各组底部泥质灰岩以上的纯碳酸盐岩段,电测解释多为好储层,常见钻具放空、扩径和泥浆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