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活性氧理论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抗氧化剂”的作用也不一定是正面的。但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自由基作为一类化学实体在20世纪初就已被人们所认识,生物体系中的自由基的存在,在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确认。随着分析方法特别是近代生物物理检测技术的发展,许多生命现象的自由基机制逐渐被揭示,目前已形成了自由基医学和自由基生物学等新兴学科。自由基理论已渗入到临床诸多学科,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许多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与前景。
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指能独立存在,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分子或离子。如含有不成对电子的氧则称为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 占机体内自由基的95%以上,它是人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一种活泼的有害物质。它在体内肆意掠夺其它分子的电子,破坏了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使体内细胞组织、器脏的功能降低、并不能被再修复,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自由基主要有:过氧基 Peroxyl Radical (ROO.) 、氢氧基 Hydroxyl. Radical (OH)、高氧基 Superoxide Radical (O2)、氮氧基 Nitric Oxide (NO.)等几种。自由基对人体,亦敌亦友,是处于不断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之 中。一方面自由基是机体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不能维持一定水平的自由基则会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如果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过慢,它通过攻击生命大分子物质及各种细胞,会造成机体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组织器官水平的各种损伤,加速机体的衰老进程并诱发各种疾病。
1956年,英国著名的哈曼博士提出了在医学界和抗衰老领域里享有盛誉的《自由基衰老理论》,理论中称自由基是“百病之源”,人类衰、老、亡的“元凶”。
在化学结构上,自由基是指未配对电子的基因、分子或原子,以小圆点(·)来表示未配对的电子。人体内的自由基,主要有各种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如光、热、染发剂等)作用下分裂成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成为不稳定的自由基。它有很大的能量从稳定的原子或分子上夺得一个电子以求达到平衡,这样就会使被夺走电子的原子或分子成为不稳定的新的自由基,形成连锁反应,不断形成新的自由基。
自由基对人类的危害很大,但通过饮食等可以有效的减弱自由基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