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石毓涛别名:石挥国籍:中国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15年逝世日期:1957年职业:电影、话剧演员 电影导演经纪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代表作品:《我这一辈子》《家》《大雷雨》《云南起义》《福尔摩斯》主要成就:1942年石挥被评为“话剧皇帝”。
1979年授予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石挥(石毓涛),"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家第二门正廉堂后代,生于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以后在北京师大附小毕业又断续上了两年初中,后因其父失业生活困难,15岁时就独立谋生了,先后卖过报,在牙科诊所做过学徒,当过北宁路列车服务员,真光电影院小卖部会计等。1940年赴上海,后经幼时同学董世雄(影星蓝马)介绍,参加了“明日剧团”,曾来天津演出。几经磨练,演技逐渐提高,由配角到主角。在四十年代初,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话剧皇帝”。 ”。
参与影片: 情长谊深 (1957) 宋景诗 (1955) 天仙配 (1955) 鸡毛信 (1954) 美国之窗 (1952) 关连长 (1951) 姊姊妹妹站起来(1951) 腐蚀 (1950) 太平春 (1950) 我这一辈子 (1950) 哀乐中年 (1949)
母亲(1949) 艳阳天(1948) (1948) 夜店 (1948) 假凤虚凰 (1947) 太太万岁 (1947) 乱世风光 (1941) 世界儿女 (1941)
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影坛经历 1941年石挥涉足影坛,共参与《世界儿女》、《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母亲》、《哀乐中年》、《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等22部影片的创作,主演了12部影片。在敌伪监视下,他竟大胆地把苏联文艺“夜店”改编为电影拍摄,为人称颂。1950年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这一辈子》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代表作《我这一辈子》 “我”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警察,一辈子奉公守法,吃苦受累,但最终却贫困潦倒,家破人亡。在“我”流落街头时,不仅回想起五十年前的往事,那一幕幕往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男,生于1915年,中国天津
逝世于1957年 (中国上海)
更多名字
原名:石毓涛
教育背景
曾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趣闻琐事
原籍:天津
传记
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天津市人。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电影院售货员。1940年,石挥离开非常爱他的母亲,只身去了上海。他相继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团体,曾参加演出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三十个剧目,塑造出许多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当时海独具上风格、很有影响的话剧演员。1941年从影,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姐姐妹妹站起来》、《腐蚀》等影片,同时从事导演。1950年根据老舍的小说,自编、自导、自演影片《我这一辈子》,以精湛演技反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旧北京警察饱经沧桑的一生。其戏路宽广,塑造的众多银幕形象,生动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先后在《宋景诗》、《雾海夜航》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4年导演的《鸡毛信》于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1955年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为戏曲片的拍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香港拍摄黄梅调影片的热潮。著有《石挥谈艺录》。
《雾海夜航》是石挥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就在他创作《雾海夜航》的过程中,反右斗争首先在文艺界揭开了序幕。因为该剧中写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干部,因此,石挥被冠以诬蔑党的干部、歪曲党的形象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也被说成是石挥企图篡夺党对文艺的领导权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中的导演白沉也被划为右派分子。上海电影界召开了批判石挥的大会。一腔创作热情被无辜遭到打击和扼杀,石挥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他感到自己的艺术道路已经走到了绝处,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感到自己的前程、声誉在一夜之间丧失殆尽,1957年含冤逝世
关连长 Captain Guan (1951) ..... 关连长
我这一辈子 Wo zhe yi bei zi (1950) ..... IThis Life of Mine
腐蚀 Corrosion (1950) ..... Zhang Xiaozhao Fu shi
哀乐中年 Miserable at Middle Age (1949)
夜店 The inn at night (1948)
艳阳天 Bright Day (1948)
太太万岁 Tai tai wan sui (1947)
Long Live the Mis Tresses
假凤虚凰 Fake Phoenix (1947)
Jia Feng Xu Huang
乱世风光 Heroes in the Turbulent Days (1941)
世界儿女 Children of the World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