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2、“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3、“悌”: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