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化学 丁岩 为你解答。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作者:李映雪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03期
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而发散性思维又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通过对化学发散思维的研究,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
要发展创造思维教育,首先要弄清创造思维的含义:所谓创造思维就是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思维能力。它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而在这两个因素当中,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一个新的解答的问题要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思维才能进行集中,才能导致正确的结论。如我在讲Fe2+、
Fe3+鉴别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讨论。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新课程中经常看到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认识××的性质,学会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对周围生活中的化学有关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密的欲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对学习资源进行选取、鉴别、吸收和发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思路,缩小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差距,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进而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三、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