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平民对大人自称什么

2025-04-05 22:15:5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唐代称呼官员,较为普遍的有三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比如见了房玄龄说“房**好”,见了魏征说“魏公万福”,
  三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关于“大人”一词的称呼值得注意的是,唐时期,“大人”是用来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如“父亲大人,母亲大人”。“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绝不能用来“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地称呼各种官员。
在普通官员之间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官职,年轻一点的都称呼为“阿郎”或“郎君”,年纪大一大点有些威望的一般都是称呼为“XX公”。

唐宋及其以前,官员之间相互称呼,一般是对平辈或晚辈称对方的字,对尊长则称公、丈,公卿贵官则称其官位。有时会以古官名相称。如唐宋皆无丞相一职,但执掌最高行政权力的尚书仆射、中书门下侍郎等,时人亦多称为“丞相”、“相公”,宋代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有时也会以太守称知州,等等。宋天圣中,特诏文武官不得过称官品,诸节度使、观察使未至太傅者,许称太傅,防御使至横行使,许称太保,诸司使许称司徒。这些都是本等检校所应带之官位,所以允许相称。
据《全唐文》、《容斋随笔》载,李德裕自崖州致信某侍郎,云“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状侍郎十九弟”,及李文定称王沂公云“枢密太师相公”之类,都是以官位相称。极少有以“大人”称官吏者。
戴埴《鼠璞》云:“四明有大人堂,本钱亿为此州节度,其侄惟治复来节度,因创为祠,名曰大人堂。”这里的大人,仍是晚辈称长辈。
宋代的《梁溪漫志》及庄绰《鸡肋篇》也都提到,世上只有儿子称父亲为大人,若胡乱以“大人”称呼他人,会被众人“骇笑”。可见宋时仍以大人称父母等长辈,未有称达官贵人者。
宋以后始有较多称官员为“大人”的用例。如元人高则诚《琵琶记》,蔡状元呼黄门为大人,则元时达官已有大人之称。
明尹直《謇斋琐碎录》,吴与弼以处士征至京,每见士大夫则称大人。
又《涌幢小品》载,徐晞以吏员起仕至尚书,某日还乡,郡守率诸生迎之,诸生以徐晞非生员出身,颇无敬意,徐晞出一对曰:“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不能对。徐晞对下联为:“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三司见督抚称“老先生”,见巡按称“先生大人”。
《西游记》中,唐僧一行途经诸国城门,皆称门使为“大人”。
可见至明朝时,以“大人”为官员之称已较为多见。

回答2:

唐代称呼官员,较为普遍的有三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比如见了房玄龄说“房**好”,见了魏征说“魏公万福”,
  三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关于“大人”一词的称呼值得注意的是,唐时期,“大人”是用来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如“父亲大人,母亲大人”。“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绝不能用来“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地称呼各种官员。
在普通官员之间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官职,年轻一点的都称呼为“阿郎”或“郎君”,年纪大一大点有些威望的一般都是称呼为“XX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