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能机器人队成立于2003年9月1日。
经过这几年发展,智能机器人活动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模式: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活动课;高一年级每有周一次选修课;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安排2次小组训练;不定期举办机器人讲座;进行机器人制作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的内容包括:1.开展普及型基本训练实践活动;
2.开展项目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研究与团结协作能力。
取得的重要成绩:
国际比赛:
2007年12月获得IROC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银牌
2005年12月获得IROC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铜牌 学校无线电测向队成立于2005年3月31日。
无线电测向是一项科技体育运动,具有体育性、科技性、趣味性,除要进行身体训练外,还需要学习无线电知识和电子制作技能。大致过程是:在丛林或近郊、公园等自然环境中,事先隐藏好几部信号源,定时发出规定的电报信号,参加者手持无线电测向机,测出隐蔽电台的所在方向,采用徒步方式,奔跑一定距离,迅速、准确地逐个找出这些信号源。以在规定时间内,找满指定台数、实用时间少者为优胜,又称无线电“猎狐”。活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体能与智力的结合,能开阔视野、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
同时,还在高中年级开设了选修课,在初中年级开设了活动课,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项目。
获得的主要成绩:
1.团体成绩:
2005年7月获得北京市青少年无线电测向比赛高中组团体冠军
2005年11月获得海淀区高中组团体冠军,初中组亚军 学校生物创新活动小组,组建于2004年9月,至今已有4年时间。活动小组研究的内容涉及有:小苍兰的栽培、蝶蛹工艺品的制作、生物刺绣、平菇栽培、叶脉标本的制作、饲养螳螂、斑网蛱蝶的饲养及生活史观察、柑桔凤蝶的饲养、蝴蝶标本的制作、昆虫生态摄影、饲养白薯天蛾、对校园内寄生天幕毛姬蜂的观察、山中寻虫、养蚊子、养草蛉、对校园内蚜虫的观察、对臭椿勾眶象甲羽化孔的观察、走进冬天的山野等。同时,参加了北京市的美境行动:对黄腹壁泥蜂行为的观察、建设校园生态小池塘、用蒲公英美化校草坪等。
取得了的成绩:
2006年《对黄腹壁泥蜂行为的观察》、《建设校园生态小池塘》获北京第七届美境行动优秀方案设计奖;
2007年《用蒲公英美化校草坪》获北京第八届美境行优秀创新方案设计奖;
2007年科技小论文《饲养白薯天蛾》《对校园内寄生天幕毛姬蜂的观察》获海淀区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同时,完成了校本教材《平菇栽培》的编写。
2007年6月全国优秀期刊《少年科学画报》,对学校生物“情趣大自然”活动进行了专题刊载。 学校单片机编程小组成立于2005年9月。单片机编程项目是以一个微型计算机芯片DP801为核心,由于输入设备(各种传感器,声、光、温度、重力、杠杆、开关)和输出(控制、电机、声音、光)设备可以随意改变,程序可按逻辑编制,因而单片机给予学生创造发明的空间较大,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制作,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变为现实。
取得的成绩:
在2005年度海淀区中小学生单片机比赛中,单片机编程有7人获得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在机器人扎气球中3人获得一等奖;
在2005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单片机比赛中,单片机编程有3人获得一等奖,扎气球比赛中2人获得一等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取得了海淀区及北京市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2006年度海淀区中小学生单片机比赛中,有5人获得编程类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10人获得三等奖;在机器人接力赛中有4人获得一等奖;
在2006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单片机比赛中,有1人获得编程类一等奖,2人获得了二等奖,并再次取得了海淀区、北京市的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校天文观测小组成立于1999年。学校建立了天文观测台,配备了meade178mm折射式望远镜,尼康D50相机及计算机等。同时,在海淀区教委、科委的支持下,添置了6台移动式天文观测镜,满足了活动的需求。天文小组坚持每周活动2个小时,观测110个梅西叶天体、不断变化位置的木星的四颗卫星、金星的盈缺变化、月球上的月陆,月海及环形山、流星、彗星、火星、土星等天体现象。当特殊天象出现前,及时组织学生适时观测。与北京天文馆联合开展了“天文知识系列讲座”,请专家指导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北京天文馆、兴隆天文观象台等。
取得的主要成绩:
2005年在第25届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中,《星空观测——金星凌日全程跟踪》荣获北京市“优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奖”。
在2006年海淀区天文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6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8人。
在2006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观测竞赛中,荣获天文观测设备操作初中组一等奖。
在200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观测竞赛中,有多名学生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