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琼州城(琼山城、琼山县城、琼州府城)“土壤平衍山无险峻,清流拱其前,洋海绕其后,马鞍居于右,七星拥于左,文笔三峰耸翠挺拔,诚海邦一名区而州县之望也”,山水环绕。
也许当时的执政者看中的正是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被确定为州治所在地后,原来仅为县治的琼山城(今府城),面积与规格已远远不能满足其作为琼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任了,琼山城(今府城)原有的夯土城墙边开始出现了人们施工的场面,大规模的扩建随之而来,城墙扩展到了1.5公里长。同时,在琼山城(今府城)的南门开挖修河,作为琼州城(今府城)的护城河,这便是河口河,即如今的美舍河,一些外来的大船可由港口经此河直到城下。
州府衙门的选地当然也不能含糊。当时选定的州府衙门(现文庄路琼山中学和琼山政府宿舍大院)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有溪流在不远处流过,而在其东南边,有一片湖称为南湖,似是一面宝镜。附近环绕三座名为抱珥、文龙、三台的小山峰,形似一把交椅,官府衙门就坐落在这把交椅之上。
到了元代,美舍河蜿蜒已达十里之长,贯通南渡江,琼州城也成了交通重心,大小船只往来河道之上,以运输粮、油、糖、木材等物可过琼州城(今府城)南门的码头,繁华与喧闹似乎也随着它的溪水流入古城,这里相继成为元代琼州路安抚司、乾宁军民安抚司、乾宁安抚司治所在地。
兵部侍郎孙安带官兵千多人开驻琼岛,洪武三年(1370年),乾宁安抚司改设琼州府,置府治于琼山县城(琼州城)之中,统辖整个海南,始称为“郡城”。府城再次开拓城围,扩筑城池。9年之后,府城(又称:郡城)大体形成,其城围1253丈,高2.7丈,厚2.8丈,雉堞1843个,库铺57间,开东、南、西三个城门,东门原为朝阳门,后改为永泰门,南门叫靖南门,西门叫顺化门。郡城不设北门,但建了城墙楼,叫望海楼,四周构筑护城河。
府城为何没有北门,史料没有记载。有猜测说,修城墙时认为开北门有凶兆,且北边临海,不利于防守。在城的东西南北角各建一座角楼,以便巡查放哨。 琼山大地震,大部分城墙和建筑物倒塌,之后重建。清代的府城平面呈椭圆形,1983年大部分城墙被拆除。城中心部位原建有雷琼兵备道署、琼州府署、提督学院行署、琼州镇总兵署、琼山县署等各级各单位,玉皇庙、天宁寺、三公祠、县学宫、琼台书院等等建筑、城内有“七井八巷十三街”,密布着众多的进士坊、举人坊、贞洁牌坊,金花村中丘濬故居、海瑞故居犹在,北胜街、马鞍街由条石铺就的街道上,深深的车辙印说明了历史的久远,达士巷中众多的望族名门世代生活。
自宋代成为州治直到民国时期,府城一直是海南政治及军事的核心之地,延续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