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北京故宫,那是中国的标志,是明清两代王朝的心脏,在明清两代称之为紫禁城,是平民百姓禁止踏足的地方,是天下统治的中心,是现存世界上五大宫殿之首,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明朝永乐皇帝从1406年开始兴建紫禁城,用了14年时间,一直到1420年建成。明清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总体格局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细节方面还是差异很大的。明朝崇尚简洁,所以明朝时各个宫殿的屋脊、斗拱都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朝紫禁城宫殿顶部那么富丽堂皇,色彩绚丽。明朝宫墙的颜色是淡粉色,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朝宫殿外墙是大红色。
明代紫禁城的主殿奉天殿是非常大的,但是经过损毁之后,太和殿修缮被弄得越修越小,到了清朝更为窄小。在明朝紫禁城正门午门前有6座石制大象雕塑,但是到了清朝时期,这六尊大象雕塑已经被损毁,看不到了。明代的皇城和宫城是一体的,都属于宫城系统,宫殿数量要远超清代。到了清代,清代皇城和宫城就不属于同一系统了,皇城与宫城有了严格的区分,清代的皇宫是缩小了很大一部分的。
明代的时候,午门向南的南北中轴线御道是全部采用汉白玉制成,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汉白玉了,清朝时全被替换成了青石。清代把皇后的宫殿坤宁宫改造成了萨满教祭祀场所,里面有锅、有烟囱,实在是改动得不成样子。清代对西六宫的改动也是非常大的,把原先独立的后宫两两全部打通,连在了一起改变了东西六宫对称的格局。另外清朝对皇宫各个门的名称都做了改动,这个是众所公知的,比如说太和殿在明朝的时候叫奉天殿。
有很多变化。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没换,明、清朝的皇宫都是现在的故宫,在那时叫做紫禁城,在明、清朝,里面的宫殿什么都基本没变化
其实这个回答可以更加的全面,也可以讲讲它的用处,比如,综合店是一座亭子型大店,殿顶把四刀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的美句,大点时,皇帝现在这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