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进山寨坐了头把交椅,梁山好汉是个个是武艺超群,本事了得。他为什么放着自由自在的草头王不当,偏偏要挖空心思,去投靠朝庭,走招安这条路呢?
宋江,他出身于官府,在政府里干过,知道政府力量的强大,仅凭他那108个兄弟,万儿八千的啰罗,小小的水泊,根本是无力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过招安这条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给弟兄谋个“封妻荫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结果还真实现了招安的梦想,但最终结局却并不好,尽管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被朝廷原谅,最后赐一杯毒酒了事。这次,他彻底绝了念想,说是为了在历史上不再留下个盗寇的名声,也可能还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运,他宁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对《水浒》的评价,他说一部《水浒》,好就好在写了投降派,使人们认识到投降主义没有前途。毛主席是革命家,彻底的革命家,他明白这个道理,要么不造反,要么造反就别投降。中途变卦那是没有好下场的。
这个道理梁山泊中最有佛缘的花和尚鲁智深也明白,他说,就象洒家这黑色的布袍,怎么可能再漂白了呢?言下之意,既然为寇,再怎么努力也回不到政府干部的队伍中去了。按《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想法,鲁智深是因为有神密的佛缘,领会了禅机,才有这等见解的。
但革命家毛泽东不这么看,他认为这是阶级出身决定的。宋江出身地主家庭,本人不是官吏,总是带着他的阶级本性:拜官主义。而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出身社会下层,鲁智深不过是个排级干部,李逵是个狱卒,武松是平民,因打虎有功才做个捕快中的小头目。这些人在官场里没像宋江那样尝过甜头,所以,革命性才坚决。这个评价确实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