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中地区处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岩溶分布广,发育强烈,以裸露型和浅覆盖型的岩溶平原为特征,主要有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和峰林谷地等岩溶地貌形态,岩溶系统表层的岩溶化极强,岩溶天窗、落水洞、竖井、漏斗、溶洞、岩溶管道和地下河等构成地表物质与能量迅速渗漏转移的复杂介质结构系统。造成地表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稀少,土壤结构疏松,涵、保水能力差,调节功能弱,即使在降水量充沛(平均降水量1451mm)的条件下,仍然存在严重的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旱灾频繁。据1950~1996年资料统计,桂中地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受旱面积累计达387.4×104hm2,其中最大干旱年(1963年)受旱面积达29.3×104hm2;5年连续大面积干旱年(1988~1992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21.9×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极为严重,为历史罕见,平均每年减收粮食18.34×104t,减收甘蔗55.41×104t,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可见,频繁的旱灾严重制约着本区的经济发展。为此,广西科技厅以桂科计字[2001]第33号文下达了广西科学与技术开发计划“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生态重建与桂中旱片综合治理技术开发”项目,并设置了“广西桂中旱片综合治理技术示范”课题(编号:0133001-1)。针对桂中岩溶区水土资源特点、气候条件和农村主导产业状况,在查明水资源分布结构、蓄水量、运移蓄集规律和土地资源分布、土壤特征与适宜性、水土资源开发潜力的基础上,以水资源有效利用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切入点,应用系统论、控制论理论、方法,实施地表、地下水联合调配、管理开发,调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结构,治理生态环境以提高地表、地下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构筑防旱治旱的技术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采用引水提水、水源调蓄、节水灌溉、土壤改良、高效农业(种养),生态重建等综合治理技术进行开发示范,使该区旱情得到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根据不同示范区的资源环境特征与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相应的综合治理模式,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该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是以岩溶区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为先导,进行农业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采用水资源联合开发与调节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农业技术和生态重建技术等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示范区的干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促进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旱片综合治理,增强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资源-生态-人口-经济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社会、经济三效统一的良性循环体系。探索符合岩溶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水土资源利用与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旱模式,为广西岩溶区旱片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开展科学示范。体现科学先导,示范先行的方针。同时,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广西岩溶旱片及西南岩溶区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