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建立后,为何分别封魏、蜀、吴三国君主为王、候、公?

为何会有这样的等级划分?
2025-04-05 22:16: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三位帝王在投降后的地位和待遇各不相同,主要也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地位就不同,这是根据等级所划分的。三国之中,蜀国是最先灭亡的,并且同吴国不同的是,蜀国最终还是灭亡在了世仇的魏国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东吴是最后一个灭亡的,东吴在灭亡的时候,晋国伐吴的过程非常顺利,几乎没遇到有效的抵抗,所以不管吴国是投降还是抵抗,都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当时的局势已经定了下来。所以晋朝皇帝不会给予吴主过高的爵位,并且,东吴孙氏并非皇族出身,在三国中也是最晚称帝的。当时蜀汉刘禅已经被封为公爵,曹奂还是曹魏的皇帝,所以在退位后当然不能低于刘禅的地位。蜀国的亡国君主是刘禅,他被俘到洛阳后,被封为安乐县公,他乐不思蜀,整天吃喝玩乐,美女为伴,安逸的度过了一生。

吴国的亡国君主是孙皓,吴国的亡国属于大势所趋,即使他不投降,结局也是一样的。他见到司马炎后叩头称臣,后来被封其为归命侯,孙皓在太康五年寿终正寝。魏国的亡国君主是曹奂,做了五年傀儡的曹奂将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而且他的后代能够世袭其爵位,在亡国的三位君主当中,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历史上禅让后待遇最好的皇帝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其中以曹魏国力最为强盛,东吴次之,蜀汉一直积弱。魏国的实力是三个国家之中最强的,所以根据这个而言,也可以看出晋朝建立后的等级化分是为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