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标本全景影像采集方法

2025-04-03 15:12: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地质标本全景影像采集过程如下:

1)在工作室内搭建一个用于地质标本拍摄的“影棚”,配备一张高80~150cm、桌面不小于60cm×60cm以上的桌子,用于摆放地质标本、柔光箱、旋转载物台、摄影照明灯和背景纸。

2)应尽量避免阳光光线的影响。

3)场地要求大于2.5m×2.5m以上的人员活动空间。

4)利用摄影灯营造出地质标本的立体层次感,柔光箱可以避免灯光的直接照射,柔和标本的高光和阴影,旋转载物台用于承载岩石标本,进行均角度旋转拍摄,渐变的背景纸可以突出位于中心的标本对象。

5)在柔光箱前,架设相机三脚架,照相机放在三脚架上。打开相机,通过取景器调整三脚架及脚架云台,通过镜头、脚架、脚架云台的综合调整,直至在相机取景器中清晰地看到岩石标本为止。

6)照相机与镜头设置为手动模式,注意在一组图像的拍摄中,不调整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焦距等参数,在拍摄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

7)在拍摄背景选择方面,为了突出岩石标本主体,需要设置衬托背景,背景材料主要有布质、纸质等。一般以中性色调为宜,基本上是黑、白、灰三种色调。①黑色背景:可集中人们的视觉注意力,主体形态格外鲜明突出,引人注目;②白色背景:给人简洁、纯洁的视觉印象,使作品清秀明净、细腻淡雅;③灰色背景:介于黑、白两者之间,它的应用是在淡雅中追求韵味,在洗练中追求朴实,实现淡雅而不苍白的视觉效果。在影像采集时,建议采用灰色背景,拍摄不同色泽的岩石标本(图1.4)。

图1.4 标本的摆放位置与拍摄背景示意图

8)拍摄用光选择,用光是各种物体摄影的灵魂。应尽量采用人造光源,灯光在刻画造型、表现质地方面比自然光好。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必须使用自然光源时,应选取最佳的拍摄台位置,观察自然光线的方向与角度。使用阳光拍摄时,应用柔光布或柔光纸过滤一下阳光,让光线变得柔和、均匀,也可利用反光板制造另外一个光源。

9)地质标本的影像拍摄在多数情况下,要求在室内利用灯光来完成。因此,根据光的不同投射方向和角度、性质、用途,可将主光分为:平光、侧光、逆光;直射光(强光)、散射光(柔光);辅助光分为:副光、背景光、装饰光等。①平光:也称顺光,其投射方向和照相机镜头摄轴平行。应用平光所摄物体没有明显反差,缺乏立体感,多用于平面标本或大面积布光。侧光:是从照相机的左侧或右侧30 °~60 °处投向被摄物体的光,其高度一般为45~60 cm。侧光照明所摄物体的明暗对比明显、立体效果强。逆光:其投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相对,从被摄物体背后射来的光。投射角度为120°~240°,高度以照射不到镜头为宜。采用逆光拍摄,物体形态突出,主体与背景分割,能增加空间深度感。直射光:其特点是亮度高、方向性强,可制造出明显投影。在拍摄中,应根据标本不同的形态、质地、色彩,不同的艺术造型气氛,而采用不同的照射方向、角度和高度。散射光:照度弱、没有方向性,可柔化投影,对物体造成较小反差。由于照度低,实际拍摄中会有曝光不足的不利因素。但是只要技术上提供保证,在散光照明下,也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标本摄影作品。主光也称塑型光,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能突出被摄物体的外形特征和质地。主光是最常用的用光之一,大多采用侧、逆光照明。②辅助光中的副光:也称补光,用来补助主光照射不到较暗的部分,调整光比与反差。副光的亮度不得超过主光的亮度,以避免影响或破坏摄影画面的造型效果。背景光:是调整主体与背景的影调对比度的用光。即是突出主体、打破沉闷、活跃画面的一种环境光。如果背景光运用得当,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背景上杂乱灯光投影,同时还能更好地渲染、烘托、美化主体,使主体更具有视觉吸引力。装饰光:是用来弥补画面上,被摄物体光照不足或要突出某一局部时的用光,借以调整照明水平、美化画面的特殊光效。它可以是一盏灯、一个小镜子、一块布或一个很小的反光体。由于这种光方向变化大,照明范围小,它在摄影造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③拍摄中应根据标本的特征,选择适合的主光和副光。

10)在地质标本照片拍摄前,首先要观察标本的形态、质地和颜色。据此进行拍摄用光的选择。形态:是指通过不同的用光配置,表达物体的多样、多姿形态。对于标本的立体拍摄,通常采用侧光、逆光照明,以勾勒出标本外沿的轮廓线,达到强烈的立体形态效果。质地:是指各种标本的质地和表面结构。质地和表面结构将对人的视觉、触觉进行冲击,所产生的感受不同。标本的质感,是由标本对光线反射程度的不同来决定的。在标本摄影时如何正确表达质地,应根据标本体对光的反射状况,可把标本体分为透明体和半透明体、吸光体和半吸光体、反光体和半反光体三大类。①对于透明体和半透明体的标本一般应采用柔和的投射光或侧、逆光照明,背景光可暗些,使这些物体晶莹剔透、轮廓分明,线条清晰可见。②对吸光体和半吸光体,通常情况下采用侧强主光加辅助光、装饰光同时使用,光比宜大,以表现出这类标本体的粗糙、凸凹、纹理起伏变化的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否则,标本在画面上会显得平淡无力。③对于反光体和半反光体标本,多采用主、辅光,辅助光应均匀,光比不宜过大,根据标本反光的情况,不断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或者,在不影响最佳拍摄角度的前提下转动标本,防止被摄物体反射的耀斑干扰视线,以符合摄影构图要求。有时候对光斑处理的得当,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特殊的标本可特殊处理,有时可采用多灯、散漫射照明法,也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11)地质标本本身具有固有的色彩,它是生动的视觉语言。日常所看到的标本色彩,是在光线照明条件下,通过标本自身对外来光线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效果。因此,光是色形成的物理基础,色从光来,色随光变。如何用光在标本摄影中十分重要。光运用得巧妙,可以得到标本拍摄的最佳效果,准确体现标本的内涵,拍摄出明快、淡雅、赏心悦目的画面。

12)拍摄取景,数码相机的取景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液晶显示屏(LCD),另一种是通过目镜取景器。取景是指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取景获得一幅完美的照片景象。其主体和陪体(主景物和衬托),在画面上应安排恰当,一般是把主体放在画面的重要、明显位置,陪体位于画上的某一部分。在对标本取景时,首先旋转一圈,确认标本的中心点在取景器的中心。拍摄时要注意相机高度的调节,掌握好拍摄角度。其一,注意标本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大小,拍标本照片不但要选取最合适的背景,还要注意画面的均衡和谐。画面左右均衡,并留出天地。其二,注意对标本的拍摄要真实反应标本原貌,不能使拍摄出的画面增大或缩小,必须保持地质标本的真实比例(图1.5)。

图1.5 某标本0°、15°、30°、45°的照片

13)在对地质标本进行水平360°图像数据采集时,要求每旋转15°拍摄一张照片,每块地质标本共24张连续的静态影像。即利用专业数码照相机,在0°~360°范围内,按照15°的间隔,旋转地质标本,拍摄24张岩石标本照片,捕捉整个标本的图像信息(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