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什么,爱美属于美学的一种吗,美学是怎么发展的?

2025-04-08 07:07:0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梁启超的子孙,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和有民国第一才女之称的夫人林微因,通过对中国建筑们的实地研究,打破了西方传统对中国建筑美的评论。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几千年的建筑风格几乎一成不变,都是一种功能综合式的木制结构。而西方人则认为他们的建筑,才代表着整个人类的美学史。他们为何如此自信和狂妄呢?这一观点为什么在西方社会被广泛认可呢?而美学,又经历过哪些发展历程呢?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来一一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人类从野兽变成人那一刻起,都在不断地追求美。就连人类的进化,也在不断地美化着自己的外貌。看看一二百年前照片,再看看今天大街小巷的美女,这才多少年,人从形态到表情,发生过多大的变化?就拿我们使用的工具来说吧。干嘛非要花费那么多的财力和精力把东西做得有角有楞?打磨掉那些多余的棱角,这样做真的就更耐用吗?追求的无非是美观而已。再看看我国古代的的器具,从司母木鼎到鸡缸杯,那个不是美的化身。为了拥有一套完美的瓷器,明朝一个皇帝居然花费贵州一个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来打造这一工程。今天看来是不是很傻?如果这样说,那世界上就不需要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了。



西方人的美学和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不太一样。西方人的美学多数是从数学领域发展过去的。从油画到雕塑,他们大多数崇尚逼真和科学。达芬奇为了画人的表情,居然在自己家里偷偷做了几年的人体解剖,这一工作如果让唐伯虎来做,恐怕他早就吓尿了。从蒙娜丽莎到最后的晚餐,他把人体学,光学,几何学……都运用了进去,一幅画他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光作画笔记就是一本前沿的学术创作。再看看中国的国画和书法,同样也是美得令人垂涎,但更讲究意境和感悟。从宋徽宗的瘦金体到郑板桥的水墨修竹,哪个不是一气呵成,美不胜收呢?



而在西方世界里,无论从建筑、雕塑、绘画,他们对于人的描写,都更加彻底。从维纳斯到巴黎圣母院,从大卫到圣保罗大教堂。他们处处体现了人体之美。特别是对于女性身体的刻画和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中国人由于儒家文化的虚伪性和压抑感,喜欢把很多东西隐藏于表面之下。明明能够一句话说明白的事情,他们非要用一个字儿或一个眼神来代替。这种猜来猜去的把戏,才被推崇为经典。而哥特式教堂的玻璃窗,在古代的东方人看来,太过张扬了。中国人的建筑特点就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由外而内,层层深入,规格严谨,而又千年不动。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把阶级哲学运用到其中,什么阶级的人造什么房子,敢越规者,格杀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