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一般指在规定的基础上留有回旋的余地,不是必须。“原则”本来是一个刚性的规定,一旦变身“原则上”,基本上就意味着无原则。“原则上”变成无原则,执行政策就有了很大的遐想空间。
原则是个外来语,但“原则上”是人们创造的一个名词。它与原则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所谓原则就是执行的标准,遵守的规范,奉为圭臬,尊为信条。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而“原则上”则是:这么做是违反原则的,但是出于这个那个原因,是可以找个借口,寻个理由,偏向一点,违背一下很多事情,一旦说是原则上,那么就意味着有回旋的余地,有活动的空间,可以不那么原则了,可以变通、变更甚至是变卦。
个人理解如下:
你们单位是不是有些领导名字就叫“原则上”?他开口闭口就是“原则上”。
实际上呢,就是不担责。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别人永远抓不到他的辫子。就像过去有的天气预报说的:今天预计“局部”有雷阵雨,建议带好雨伞。你知道这个局部是哪里?这个局部就是“原则上”,世界那么大,总有地方会下雨,是吧?
这种江湖老狐狸,说“原则上可以”“原则上不支持”“原则上不加班”“原则上同意”,你当场怎么回复?下去怎么做?
不是简单的反向理解就可以了,像正式场合上说的“原则上可以”和非正式场合说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对应的公式、回复话术和做法也不同。
最重要的是搞清楚领导的意图,是为了缓和语气,还是为了撇清责任?是让你下去补充细节,还是有不规范的地方让你做规范?
在单位,响鼓不用重锤敲,要听懂领导半句话。
给你个非官方的解释吧。
“原则上”,你可以理解成教科书上的内容、相关的文件规定等标准的解释或理论依据。也可以理解成“本来应该是这样”。
但是记住,还有个“实际上”,在中国“原则上”是给别人看的;“实际上”才可能是现实操作。
至于你的问题,说的是,本科肄业本来应该是按专科毕业对待的。
但是,如果你找相关的负责人了,公关好了,你就可能是按本科对待;如果你没公关好相关人员,可能就只剩下高中学历了。
原则上这三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你可以直白的理解成为一般来说。原则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原则上”一般指在规定的基础上留有回旋的余地。
“原则上”多见于在官方表达中,成了“变通”的代称,往往因其内容笼统,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混淆了原则与非原则的界限,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太多“运作”的余地和空间。
其潜台词也许就是原则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大多数人要遵守,个别人可以不遵守;有时候要遵守,有时候可以不遵守。
“原则上”往往是“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完美组合。“原则”加上“上”。
原则就有了伸缩的空间、周旋的余地、搪塞的理由和辩解的借口。“原则上”为原则的刚性增加了弹性的成分,将必然性变成了或然性。
这种形式的“原则上”形成的原因:一种是认识事物的深度不够,没有哲学思维,还有就是透过这种形式去看本质,那就需要深入到人性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