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禅真的那么无用吗?

如果真的那么无用他怎么能活那么久?
2025-04-06 08:21:2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在《三国演义》中,将刘禅描写的极为不堪,甚至是略有贬意,后世更是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有一个成语形容他,那就是乐不思蜀。难道刘禅真的是这样软弱无能,不堪大用吗?

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可以从两件事看出一点端倪。据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刘备遗诏中明确地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句话说的就是诸葛亮夸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堪大用,皇位可以放心传给刘禅,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基本都十分相信刘禅的才华。

再来说说乐不思蜀,来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司马昭其人虽然没有其父的智慧,但是却是一个手段凶狠的人。试问,刘禅如果不装作昏庸蠢笨的样子,又怎么保全蜀国?一旦被司马昭认为刘禅是伪装的软弱蠢笨,他会不会对蜀国直接开火?若是开火,此时,内忧外患的蜀国又怎么能赢过强大的魏国?

所以,刘禅只能装作蠢笨,告诉司马昭:“此间乐,不知蜀也”。

刘禅不是不爱自己的国家,只是他清楚地知道,蜀国这样的状态是无法战胜魏国的。既然失败已成定局,又何苦做无谓的牺牲?又何苦让蜀国的百姓为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付出血的代价?

若不能装聋作哑,何以能安身立命?蜀国亡败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刘禅绝对不是一个昏庸无能,蠢笨如猪的帝王。而是一个大智若愚,看得清实事,放得下个人荣辱的有道之君。毕竟,我们都知道,皇帝这个位子,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刘禅一样看的开,放得下的。

回答2:

三国纷争时代,蜀汉之主刘禅是个亡国之君。刘玄德身后,特地把他的儿子阿斗委托给智囊诸葛亮。诸葛亮去世,把他托付给姜维。但刘禅根本不听姜维的劝谏,只相信奸臣的话。其后,蜀国被曹魏的司马昭将领灭了,刘禅不得不屈膝投降,他也被带回洛阳。为着安定刘禅的心,曹魏给他封官。刘禅看见自家又升官了,把亡国的事抛在脑后,心底很高兴。那时跟他一路归降的蜀国部将们看见这种境地,都特别忧闷和无奈。
刘禅剧照
一日,司马昭设席约请刘禅和向蜀国臣服的臣子们赴宴。宴席上,司马昭使人奏蜀乐,还特意让玉人舞蹈。听着宛转的乐音,看着美丽的少女们婆娑起舞,那些个臣服的大将们不由想到了蜀国,感觉万分伤心。只有刘禅还在那里谈笑。司马昭见到刘禅这样,说:“一个人再无情冷酷,也不至于此吧,就算诸葛亮还在世,他也无法辅佐这样的人来兴盛蜀国,更不消说姜维了。”尚书贾充说:“如果刘禅不是这样的人,您又怎能这样快就把蜀汉灭了呢?”
乐不思蜀
有一回,司马昭试探问阿斗:“你还惦记蜀地吗?”刘禅想也不想说:“我在这里很快活,我还想什么蜀地呢。”司马昭听了摇摇头,觉得这个刘禅实在是无希望了。刘禅的荒唐话也被魏国的官僚们视为洋相撒播下来。其后,被一同送来洛阳的蜀汉前秘书令郤正耳闻刘禅是这样回复司马昭,便着急恳请见刘禅。郤正想了一个举措,对刘禅说:“假如往后司马昭再问起,你就哭着说:‘我父亲的坟地还在蜀国,一想到故地就感到悲恸,我每一日都惦念我的故国。”之后闭上双眼,假装显得很难过的样子。”过了几天,司马昭郑重其事地问刘禅:“你缅怀蜀国吗?”刘禅听着。他迅速依照郤正的话回应,尔后闭上双眼,佯装很愁苦。司马昭听了刘禅的回覆,瞥见刘禅在那里卖力演出,他说:“你的答复一听就是郤正的话。”刘禅当即睁开双眼说:“是的,他正是这样说的。”他四周的人啼笑皆非。
司马昭询问刘禅
很多人对蜀国的消亡感到可惜。为刘禅的“乐不思蜀”感觉难堪。本来,开始固然并不易,结束也很困难。刘禅不选择悲剧的方法,而是选择皆大欢喜的终局。从某些出发点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刘禅率领皇子和官吏们必恭必敬地臣服,无有任一悲哀的神情,可以想见,在面对魏国的强大实力面前,既然无法与之对抗,宁可自己受委屈选择臣服以减少百姓的伤害,自身也得以保全,刘禅所做也不失为一个两全之策。而“乐不思蜀”也可看出刘禅或许不如表面那么无用,这个看似装疯卖傻的举动保全了他自己,躲过了司马昭的杀心,也足见他的政治智慧。

回答3:

其实历史上的刘禅是没有那么无能的。在三国演义里,只有把刘禅讲的特别的无能。 才能体现。诸葛亮的智勇双全,才能体现诸葛亮了,奇谋巧技。所以,刘禅是被人说的无用的,并非真实的历史。

回答4:

演义不谈,志传不明,我们只说事实。

  1. 刘禅在位41年,诸葛亮辅佐11年。所以说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守了30年。

  2. 刘禅是不赞同伐魏的,但依旧认同诸葛亮伐到死。历史上也是如此,西蜀之地,自保有余,进取不足,从地理上说,多层关卡,一一打通根本不现实(冷兵器时代),因此从来没有成功的例子。

  3. 诸葛亮死后,姜维伐魏,刘禅依旧同意了,这可以认为是对诸葛亮的缅怀。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几乎没有几个旧臣了,谁都知道伐魏不现实。

  4. 司马问刘禅,此地如何,正如赵高指鹿为马,答得不好就是个血溅当场。不说刘禅心里想什么,至少机智/急智还是有几分的。

  5. 兵临城下不战而降,对不起,大军压境,他爹刘备也是一路逃,现在他没得逃,难道不降?现在要是跟美国开战,咱实行焦土政策,打到你家门口,你就把自家炸了可好?

因此啊,刘禅虽不说是能人,至少也是个念旧+有点智商的人吧。

现在人脑子太简单,非黑即白,不是明君就是昏君。

照这个逻辑,现在打字的你们,根本不存在流芳百世造福人类的可能,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渣滓吧?id叫渣滓001,渣滓002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