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没有造反称帝,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他看见了嫪毐伪造圣旨想要起兵造反,可是被嬴政的军队轻松击败,而且还被灭掉了三族。正是因为有嫪毐,吕不韦意识到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就去贸然造反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就放弃称帝了。
在嬴政执政初期很多人都会认为吕不韦是他的父亲,而且这个时期的吕不韦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大,因为他被曾经的秦朝皇帝称为仲父,这个意思就说普天之下皇上第一他就第二,他也可以像皇上一样自由的出入皇宫,吕不韦在皇宫里面也和自己许多的爱妃有过接触,但是时间一久,吕不韦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就去辅助嬴政管理朝政了。
在嬴政刚上位的时候,以吕不韦的实力想要造反称帝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诸侯可以养很多的门客,其中有智囊团,有自己的刺客,当时吕不韦就培养一批非常强劲的门客,而且他还自己编写了《吕氏春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其实他还是想让自己的名字一直都被世人记住的。
后来嫪毐利欲熏心加上吕不韦的默许,擅自修改了圣旨,直接挑衅嬴政的皇位,但是被嬴政知道了以后直接派出自己的军队将其快速击败了,而且其家族人也全部被杀,这时候吕不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没有那种造反的基础,贸然造反称帝,可能下场和嫪毐一样。所以吕不韦就放弃了称帝的想法。
奇货可居的故事在历史上流传了很久,人们一提起吕不韦都会无比的敬佩,为他超前的投资眼光所折服,当然,也会为吕布为最后的结局而感到惋惜。很多人心生疑问,吕不韦在秦朝权倾朝野,为何却没有取秦王而代之呢?
难道说吕不韦没有野心吗?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做一个丞相?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吕不韦没有野心,也就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倾尽家资扶持嬴子楚上位了。如果吕不韦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一个丞相,也就不会到了嬴政已经行过冠礼之后,还把持着朝政不肯撒手了。
其实,吕不韦可能也非常想取秦王而代之,只是有一个先天条件阻碍了他,让他不敢再向前再进一步。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诸侯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而周天子分封的诸侯首领,和周天子一样都有上古五帝的血统,普通血统的人是根本没有机会担任诸侯首领的。
虽然吕不韦权势滔天,要野心有野心要能力有能力,但是吕不韦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出身,在那个以血统论地位的时代,即使有从龙之功的吕不韦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妄自夺权称帝。如果吕不韦一旦取秦王而代之,可能没等吕不韦坐稳椅子,六国就已经群起讨伐了。
更何况,秦国的赢姓贵族在秦国经营了几百年,势力也非同小可,吕不韦仅仅在秦朝呆了才不过十来年,还没有真正形成可以一举推翻赢姓贵族的势力,怎么敢轻易取秦王而代之。如果说嬴政只是一个能力一般的秦王,或许吕不韦在在秦国经营几十年,很有可能有和秦国的赢姓贵族一较高价的实力也说不定。但是很可惜,吕不韦遇到的是嬴政,嬴政没有给吕不韦这个发展实力的机会。最终,吕不韦被嬴政踢出了朝堂。
并不是因为那些人的缘故,最重要的是吕不韦的实力不行,他背后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他是属于外来户。
因为吕不韦只是个商人,比较看重利益,还有就是受到赵姬的阻扰,所以才不会自己称帝的。
吕不韦虽为秦国丞相,权倾朝野,但他的权力来自于秦王子楚的信任和太后的支持,也得到了老秦人和新兴贵族的配合,称帝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个基础,而且野史中更传说嬴政是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