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中国东南地区不同单元的变质基底研究,地壳的总体成分相当于长英质岩石(孙文珂等,2001)。中、上地壳为硅铝层,主要为一套变质沉积岩,主体由泥砂质成分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其中夹少量的基性、酸性火山岩。依据地球物理资料反演下地壳成分,除少数地区下地壳Vp≥7.0km/s外,Vp≤7.0km/s居多,这与中酸性麻粒岩的Vp相近,说明东南地区下地壳主要为中酸性麻粒岩、部分属基性麻粒岩,其总体成分较正常的大陆下地壳偏酸性。从区内出现不同时代花岗岩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也显示中、下地壳成分以长英质为主。如果不同时期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过程中使下地壳成分向“基性化”发展,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现代下地壳成分接近中酸性麻粒岩,那么原始的地壳则更具酸性成分。正是如此,在东南大陆地区广泛发育的是以壳源成分为主的酸性岩浆岩,基性岩较少。而在陆块缝合带、碰撞带的边缘或古裂陷带内,基底本身即含有幔源基性火山岩地段,那里的陆壳可能相对含基性成分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