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暴力美学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的,但这个定义却广泛用于现代的电影,成为了一个流派。
吴宇森的电影中可以看到“暴力美学”的体现,其代表作,当然是它的《碟血双雄》、《英雄本色》,到了美国以后,它把“暴力美学”的精神更加发扬广大,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它的《断箭行动》和《变脸》,尤其是后者,成为了“暴力美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后的《碟中谍》第二集尽管也不乏经典的段落,但由于表现手法上缺少新的创意,因此使得它的美学理论缺少了新的元素。
日本的北野武也可以说是“暴力美学”的实践者,他的代表作《花火》中,在复仇的暴力中也不乏人情的美,尤其是穿插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使作品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又一体现者,可巧的是,他对香港和日本的“暴力电影”又非常倾心,因此他的作品就有集东方暴力与西方暴力于一体的味道。
就是他在香港早期拍的影片,比如《纵横四海》《喋血双雄》类的影片的风格,就是那种整个画面都在开枪,爆炸的场面,就是吴宇森式暴力美学,建议去看他早期拍的电影。
叼着牙签的小马哥干净漂亮的拨枪,密集的枪弹,象黑色的披风一样卷过来,马蜂窝一样的弹孔喷射出暗红的血液。死者以慢镜头的优雅从容缓缓倒地,而后白鸽惊起翩翩飞舞,这就是吴宇森的形式暴力。在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时候给人以浪漫的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