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一般都是“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吗?

古代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2025-04-06 13:03: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古代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明确的季节之分。春天来了,大地都恢复了生机,温度开始上升,姹紫嫣红的花儿开始绽放。无数的彩蝶,无数的蜜蜂都飞来了,整个田野都是生机勃勃的。在他们心中,春天是温暖的,充实的,美丽的。春天应该耕种,应该忙碌,应该出去游玩赏春。春天承载着他们憧憬与期待。

夏天是炙热的,是令人烦躁的。温度开始持续上升,在封建古代时期,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裳,除了皇帝和达官贵人,大家都只能忍受着炎热,没有冰窖,没有冰块来降温。夏天是昏昏欲睡的,是烦躁的。人们没有精神来做事情,基本上每天都在躲避炎热中度过。皇帝和达官贵人夏天都是直接去避暑山庄游玩,或者在江面上游玩。

秋天是萧瑟的,是冷漠的。秋天到了,花草树木开始凋零了。大雁开始飞向了南方,成群的动物们也开始了过冬的准备。空气中都遍布着一股凉意,人们开始在秋天将罪人们压上邢台,斩头示众。在大家的心中,秋天是寂寞的,是凄清的,而人被杀这件事也是凄惨的,令人难过的。此时的情景是适合做这种事的。

而且希望那些断头的人受到惩罚,让他们的灵魂能经历秋冬的严寒的折磨,让秋冬的严寒渗透他的灵魂,好好的反省自己,忏悔自己做的坏事。争取在温暖的春天投胎下辈子做个好人,以后不要再做坏事。

回答2: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回答3:

古时讲究顺应天意。春夏之季充满了生机活力,而秋冬之季则是荒凉萧索。古人认为刑法也应按天意进行,于是有了秋后问斩。

回答4:

古人大多顺应天意,认为春天乃万物复苏的季节,而秋天是万物凋零,枯败瑟缩的季节,所以一般问斩都在秋后进行,犯了罪的人也应该在秋天与世间万物一起消逝,归于尘,归于土,为所犯之事赎罪。

回答5:

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播种的季节,夏天又要照顾庄稼,只有秋冬之后,百姓都有闲暇时间,能够去观看,也能警示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