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的种群现状

2025-04-06 07:15: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仅中国青海省青海湖四周仅残存有3-4个种群,即鸟岛附近1-2群,约37只;湖东种羊场及小北湖一带生存有70只左右;湖之北岸刚察县察拉滩的1群约70-80只。总数量恐不足200-350只。
据1986年的调查及访问了解,当时种群尚有350只左右,不仅数量未增长,反而急剧下降,可以认为该种是世界上有蹄类中最濒危的一个种。其致危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表现在: 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各个活动区域草场严重退化,沙化面积逐步扩大。以前茂盛、丰富的草场,现在以狼毒花等杂草替代,草场质量急剧下降,鼠害严重,裸地、滩涂地增多,家畜超载。1949-1987年间,青海湖周围人口已由过去的2万增加到9万,因而房舍不断兴建及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20倍),致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栖息生境支离破碎; 自1949年至今,湖周地区的牲口增加了3倍,占据了普氏原羚的食物场,食物压力增大。家畜和普氏原羚的冲突严重。普氏原羚没有固定的觅食地、饮水地、活动区域家畜数量过多,牧场超载严重,造成了与家畜争抢夺食、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现象。 现有种群的群体过小,且由于人为所造成的阻碍,使湖东与湖西间的种群彼此隔离。近亲繁殖的结果,也很可能导致种群衰退;近亲交配。根据统计学,一个种群数量过小,遗传多样性也会减少,而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容易产生遗传漂泊,这种现象使种群数量十分脆弱,并且导致种群多样性的丧失。由于目前普氏原羚种群的群体过小,种群之间相互隔离,不能进行基因性交流,因此,导致近亲繁殖。这也是导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衰退的主要原因。 偷猎现象依然存在。自1988年划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后,年近间仍有非法猎杀发生。如1994年12月,在共和县倒淌河乡有人用半自动步枪猎捕普氏原羚(数量不详);且将草场引燃,烧毁草场面积约1000亩(据陈立伟于1995年春夏的实地调查)。 围栏对普氏原羚自然活动的阻隔。在普氏原羚活动、交配、繁殖期间,围栏极大地方便了狼和狐狸对普氏原羚的捕猎,限制了普氏原羚的活动区域,增加了普氏原羚的死亡数量。 缺乏水源。 外寄生虫疾病发生率较多,并导致普氏原羚死亡现象。 吃垃圾现象较多。在多次的考察当中看到,普氏原羚吃垃圾以后,导致消化不良而死亡现象较多。家畜和野生动物舔食碱盐和吃其它东西的原因较多,经常是由于矿物质特别是食盐和碱盐的缺乏、钙不足、微量元素(铁、铜、锌等)缺乏和维生素的缺乏,以及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消瘦和味觉异常而喜欢舔食各种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