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

2025-04-16 11:51: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以构建志愿服务组织,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为基础
志愿服务组织是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
(一)建议在本地区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内部设专门服务和管理人员,负责与志愿者对接、联络、提供信息、安排服务对象等工作,组织好志愿服务队的建立、招募、培训、管理、协调、信息发布等工作,为社区居民开展亲帮亲、邻帮邻志愿服务搭建好平台。(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下设网络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形成网格志愿服务队,精心编制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心网,实现了“网上服务、掌中服务、微您服务”的工作新模式。(三)加强对志愿服务发展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宣传部门、团委、街道等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与群众团体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党员志愿服务要与社区建设、基层党建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发挥专业团队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
二、以提高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志愿者素质为抓手
(一)建议尽量淡化对志愿服务的物质奖励色彩,志愿者就是奉献,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自己有成就感,自己得到快乐,要大力提倡这种崇高品质。(二)尤其是对学生,要从小培养他们做志愿者的意识,把志愿文化普及到小学、中学,把学生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一项内容。(三)把做好对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素质,培养志愿者骨干,作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把各类学习室、阅览室、图书室、文化中心等阵地充分利用起来,邀请省级、总局级优秀志愿者前来分享做法、交流经验,抓好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
三、以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营造志愿服务氛围为重点
志愿服务的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志愿活动的成败。人口较少地区,这也成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弊端,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要改变现阶段参与志愿服务事业比例较低的状态,就要加大志愿服务动员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了解、支持并参与志愿活动。
(一)改变重传统领域轻新兴领域的不良倾向。传统领域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企等开展志愿服务是有着较好的组织保障,相比较而言,个体、私营、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优势较差,但在这些地方也聚集着许多爱心人士,他们同样有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品质,要组织好这部分人员,也可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一支强大力量。(二)宣传部、广播电视台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志愿者积极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平台报送志愿服务信息,广泛宣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三)开辟宣传专栏报道感人事迹。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网站、微博等主流媒体开设志愿服务宣传专栏,大力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报道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典型事迹、感人事迹,努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专栏、宣传版、宣传单、倡议书等宣传方式,在社区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结合“3.5”青年志愿服务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服务日,积极宣传、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尚,使活动更加实际、更受欢迎。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志愿者、支持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回答2:

1、党员志愿服务要与社区建设、基层党建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要与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发挥专业团队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2、要强化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的成果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促进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品牌化发展;要坚持多措并举,加大志愿服务文化培育,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大法制化保障力度,加大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力度,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提供支撑;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大志愿服务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